雪是氣溫降低到零度以下時,空氣層中的水蒸氣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但在古代文人筆下卻是另一番樣子。
在詩人筆下,花是春的使者,雪同樣也是喚春的多情之物。唐‧東方虯:「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雪形狀像花,因此用各種花喻雪的最多,如梨花、梅花、杏花、楊花、瓊花等。
唐‧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色梨花盛開時花團錦簇,與雪壓冬林的景象頗為相似,新穎貼切的詩句展現了邊塞綺麗瑰異的風光,給人以清麗俊逸之感;宋代‧呂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在朦朧月色下,白雪白梅相映成趣,極盡迷離之態。
元‧關漢卿:「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棉,免著我尸骸現」,雪花呈六邊形,「六出冰花」也就用來稱雪;南朝宋‧鮑照:「白珪誠自白,不如雪光妍」,雪顏色潔白,因此常用白色事物喻雪,如鹽、玉、粉、沙、塵等。
《世說新語》載,東晉謝安在給侄子們講經時下起雪來,就隨口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用鹽喻雪只是顏色相似,平俗無奇,而用柳絮喻雪則意蘊十足,後來「詠絮才」成了才女的別稱。
明代‧施耐庵:「雪地裡踏著碎瓊亂玉,迆邐背著北風而行」,這是《水滸傳》中林沖夜奔一節,作者用美玉來喻雪,突出了雪勢之大。
元代‧劉秉忠:「如飛柳絮,似舞蝴蝶,亂剪鵝毛」,雪很輕,能在空中飄飛,因此也常用輕物作喻,如柳絮、蝴蝶、鶴毛、鵝毛、鱗片、霧、雲、葉、席等;元‧華幼武:「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寫出了雪的輕盈與優美;南朝梁‧吳均:「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描畫了細雪紛紛的情狀和天地皆白的迷人景致。
宋代‧張元:「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則摹寫了飛雪漫天的壯觀,富有浪漫色彩。
最被稱道的還是唐‧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詩人極盡誇張之能事,以匪夷所思的想像渲染了嚴冬暴雪的淫威,不愧是千古傳誦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