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花雨-- 鴻雁何時高飛 記薦福寺

滿濟 |2012.12.27
1349觀看次
字級

長安有羅什、玄奘兩位三藏大法師,他們的個性有共通,就是堅持心裡的夢想,一位是寧向西天一步死,沙漠如汪洋大海,他踏上的路盡是遍野的白骨。羅什則在鋒火漫天裡淡定處之,身困涼州,他要的不是長安的麗日,而是滿腔譯經的熱血。兩位皆是「熱血」青年,頭可拋血可灑,這樣的人物,是千古的典範,所以,我們懷想至今,他們仍成為我們求道之路的明星,放在心靈攀登的一座聖山。

到了長安,有別於上海的閒散,有別於蘇南的優雅,更有別於北京的放曠,怎麼說長安呢?也許,長安有種獨特的味道,像老城區的磚石固執牢靠,如長久存放的老茶,枝葉緊密牢靠,你得小心翼翼用把小刀,輕輕的剝鬆它。那個味道無苦無香,淡得像是喝到一片雲一團明月。

那日藥石後,在成佛大道跑香。有位同參急急的尋來相問:為什麼你要走這一趟?月色在金黃的簷瓦間川流如條銀河,人怎不問月如何圓缺,日如何冷熱?我是這麼想著。心裡歎口氣,我的一趟不會是你要走的這一趟,我生命的風不會吹向你,我內心飄落的雪花也不會落在你的眼裡。「我只是想要去這一趟。」「賞月吧!」花前,月下,如果你沒學習與一朵花私語,如果你還沒學到月亮的沉默,教我如何說?

時間空間,一念轉換,那時,我在長安;這時,我在南境的叢林。

九二一公交車到大慈恩寺廣場,四周是販賣各式紀念品的商舖。走了一段路,看到大慈恩寺,四個旅遊團的導遊用擴音器大聲的說話,我像在吵雜的市場。很失望,對於聲音的敏銳讓我怯步,由於有過紫禁城人滿為患,擴音器的「疲勞轟炸」,我走出大慈恩寺,回到公車的站牌。綠色的行道樹,葉葉閃著光芒,遠遠拍下大雁塔,遙拜大師,默誦「般若心經」。

決定轉往小雁塔。小雁塔已成博物館,占地一五○畝。在館內我們看到《薦福殿堂圖》即可看出,當時殿宇樓閣完備,布局嚴謹。薦福寺於唐末毀於戰火,於是搬到塔院,才寺塔合一。小雁與大雁相距才五公里,兩雁相對在長安的天空。

這裡曾是義淨大師的譯經場。薦福寺是皇家敕建的著名寺院,建成後即度僧二百人在此活動。武則天、唐中宗常在朝庭要臣的簇擁下,巡視此寺,親臨降香。佛教大師義淨,在南亞、印度遊學二十五年後,來長安入居薦福寺主持佛經譯場。

此外,西域于闐國的實叉難陀、華嚴宗三祖法藏、 密宗高僧金剛智等都在薦福寺駐鍚過。唐末,日本求法僧圓仁、惠遠也到薦福寺巡禮訪問。我們讀到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了國忌行香,在薦福寺設千僧齋活動,並描述了薦福寺開佛牙供養大會的盛況:舉城赴會,禮拜供養,各各發願布施,向佛牙樓散錢如雨。

千年前則天武后留下一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她建寺度僧,即便貪圖有相功德,但在歷史的天平上,她迎佛牙,鼓勵譯經文化事業的開展,功德無量也應受之無愧。

這一片聖地,如今斯人已遠,聖威的大殿,淪為販賣仿製書畫的舖子。走著走著,庭前千年的槐樹無語,繞著雁塔的我,合掌祈願:有那麼一天,法輪再轉,鴻雁高飛。不知名的紅花輕墜如雨,像當年供佛的散下的錢幣。這一座長安城,槐花猶在,歎,諸位大師已含笑歸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