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陳德星堂昨天舉行修復竣工祭祀典禮。精美的「雙龍柱」為台灣罕見。圖/陳俊吉
【本報綜合報導】列入台北市古蹟的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歷經五年修復,三川殿、過水廊、正殿、屋頂、彩繪工程逐步完工,保留傳統工藝和技術。精美的雕刻,讓陳德星堂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雕雙龍柱被認為是近代台灣最早出現的雙龍柱範本,對台灣寺廟興建有很大的影響。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參加陳氏家族舉辦的竣工和祭祀典禮,見證歷史和工藝傳承。
陳德星堂有一段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被迫遷徙的滄桑故事。清光緒年間,陳氏宗祠原址在台北府城內,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日治初年,日本政府為了建造總督府,強行徵地,將陳氏宗祠拆除,族人失去了祭拜處所,據理力爭,日人才同意用大稻埕寧夏路現址交換,陳德星堂得以在民國元年動工重建新祠。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陳德星堂在現址重建已百年,在民國七十四年公告為三級古蹟,在宗族內修復小組的推動下,民國九十六著手進行建築本體修復工程,今年完工,工程費四千三百萬元,文化局補助約一千三百萬元,其他由家族自籌。
財團法人陳德星堂董事長陳澤永表示,陳德星堂今年邁入第一百五十一年,從民國九十二年起委託古蹟專家學者李乾朗做調查研究及修復規畫報告;修復工程讓文化資產保存延續,並讓後人可檢視古蹟恢復工法。
陳德星堂除了作為陳氏祠堂外,平日也作幼稚園使用,為台灣匠師陳應彬設計建造,前殿的重簷歇山式屋頂、木結構及斗拱精美,屋簷及屋脊曲線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傳統匠師陳世仁說,以前的龍柱大部分是一條仰天的龍,但陳德星堂的龍柱是仰天和俯地的兩條龍,也是台灣第一個用觀音山石打出來的龍柱。另外,正殿內龕前的錫製祭具與仙人燭台保存完整,為台灣罕見。
陳家昨天舉辦隆重的三獻禮祭祀大典,郝龍斌前往致意表示,陳德星堂是台北市兼具宗族象徵與文化資產多重意義的建築之一,祠堂經歷了大時代的流轉變遷,也是台北市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