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必須學會放手,盡量不去「操控」孩子,未來他的天空才會更廣闊。圖∕崔芳
在電視上看到大陸一位男子帶兒子到紐約,在零下四度的冰天雪地中,讓四歲小男孩裸奔。他還有另一項創舉:讓四歲兒子參加青島的風浪板比賽,他認為孩子要從小磨練,未來才能成為人中之龍;媒體給他一個「鷹爸」的綽號。場景拉到美國,虎媽蔡美兒在女兒身上,複製了父母至上、權威高壓的老中國填鴨式教育。而我身邊也有類似案例:最近我一個朋友向我訴苦,她想送孩子學心算,因為她小時候數學不好,經常挨鞭子。但她兒子想學紙黏土捏塑,母子倆為此爭吵不休。
數千年來,華人世界一直將子女視為自己的財產。不像西方人,從小教育孩子獨立判斷。即使孩子從小立志當校車司機或大賣場收銀員,西方父母也不會覺得孩子沒志氣。我兒子今年四歲,因為喜歡各式玩具車,曾經跟老師表示,他長大後要賣汽車。老師對我說:「媽媽妳要不要勸緯緯更改志向,賣汽車好像太……」我笑著告訴老師:「職業無貴賤之分,他長大想做什麼我都全力支持。」
在歐美,子女年滿二十歲就覺得應該外出獨立生活。華人社會則正好相反,父母喜歡掌控孩子,因而華人地區擁有無數「操控型」的家庭,兒女必須遵從父母的決定,小至飲食大至選擇婚姻對象,虎媽、鷹爸比比皆是。
在「操控型」家庭長大的孩子,要嘛擁有控制欲,這是霸凌與權力鬥爭的起源之一;要嘛成為被控制的對象,許多遭受家暴的婦女一直處在「被操控」的情境之中難以自拔,真正原因是自己早已成為吸引「操控型」男人的磁鐵,自願當「囚鳥」而不自知。
無論是操控人或被操控,都不是真正的愛。爸媽送孩子到熱門才藝補習班或貴族學校,通常都會說:「爸媽愛你啊!不希望你輸在起跑點。」其實,那是以愛為名的操控。
為了避免下一代成為「操控型」家庭受害者,現代父母必須學會放手。我自己也是「操控型」家庭長大的孩子,在我努力鑽研「心靈成長」這條路後,才明白原生家庭的模式,決定不重蹈覆轍,從小讓孩子替自己的決定負責,長大才不會變「媽寶」。舉例來說,我經常讓兒子自己練習做選擇,例如選擇吃飯或吃麵。
四歲的孩子外出時,總會想帶玩具出門。我也總是告訴他:「白色車車或藍色車車,你只能選一樣。」不要以為學齡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身處資訊爆炸時代,他們很容易接收大量訊息。因此,可以講道理盡量講道理給孩子聽;當孩子問為什麼,身為父母的您,千萬不可以偷懶隨便搪塞過去。盡量不去「操控」孩子,未來他的天空才會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