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天地.清曠人間

吳方正(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2012.12.11
1933觀看次
字級
〈體露金風〉

一九九六年,李賢文先生遷居中壢,做了中央大學的鄰居。同年,中央大學藝文中心開幕,但直到今天我們才有幸邀得賢文先生在中大藝文中心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對於這十六年一遇的機緣,我們滿心歡喜。

初見李賢文先生的水墨畫,總覺素雅脫逸,看似信手塗抹間,隱隱然流露出一股大家氣魄,但若執意在其中找尋古今大師身影,卻又如羚羊掛角,無處捫摸。此事發生在《雄獅美術》發行人身上,是一件十分奇特的事。

所有朋友都說他是理想主義者,唯有理想主義者才會滿懷熱情、不計代價地投入《雄獅美術》的創立與經營。王福東說,在他擔任《雄獅美術》總編輯的時期,雜誌開始賺錢,但這卻令李賢文十分不安。賺錢沒有什麼不好,但令他不安的是變成金錢遊戲標靶的藝術。於是,在見證了台灣美術輝煌的年代後,他決定交卸時代交付的任務,發表了〈雄獅美術月刊停刊的話——結束是另一生機的啟端〉。

體露金風 去累贅

停刊是一個毅然決然地放下,在第二代的主持下,《雄獅美術》的藝術事業另有新的生機;李賢文先生展開他個人的另一生機,放下雜誌,也放下了從小居住的台北,遷居中壢鄉間;他寫字畫畫,放下水彩油畫,也放下了藝術的所有知見與拘執,選擇最簡單的中國筆墨。

說他放下,不如說他歸零放空,重新過生活,內在生命反而比之前更為活躍。我覺得他在二○○八年為苗栗觀音的「水來青舍」題匾「體露金風」,最能夠代表這十餘年來的修養境界。就這樣,丟下一切枝節累贅,力求明心見性。

李賢文先生從一九九二年便已學佛習書,希望為自己奔忙的生活找到安定的重心。放下《雄獅美術》後,李賢文先生自己的體會是:「到世外雖時有清曠之感,居家自處亦可樸實安靜,或栽種花木,或讀書寫字,或撫琴吟詠,或在經典名著中尋找心靈天地,或親近善知識尋找菩提心,如此一來,自然可以內境外境俱皆清曠。」心安了,眼開了,無處不見生機,生活皆是修持。那麼,為何寫字、畫畫?對人生有新體悟時再寫字畫畫,那和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一樣是修持。

緩步輕移 心安定

為何採取中國筆墨?因為毛筆極簡單,但筆墨可能極大,執簡馭繁,有如以極簡的生命體悟過極繁複的生活。於是,面對荷生荷滅,花謝藕成,感悟到生之喜悅伴隨著滅之寂靜,生死流轉宛如無定世間,這樣的心境產生了〈世界荷塘〉四聯屏。閒來細賞園中茶花,大小姿態各異其趣。「慢慢地把心安定下來,放下求全的執著。畫的速度變慢,許多細節突出了,以前看不到想不到的,現在忽然出現了。」不貪多務得,所以無勉強,緩步輕移,仔細品味生活的美學。

這種緩慢、專注、聚焦於細節的觀看方式,很自然地導出幾個結果。首先,是綿長的製作過程。如〈千花一樹〉這種作品,這裡一朵花,那裡一片葉,任意點染,不一時求全,但有一天不期而然地就全了。有的如〈戀楝四季〉一組四幅,從〈苦楝之春〉開始,之後隨緣添加,六年後功德圓滿,四季連幅:紫花、綠蔭、黃葉、枯枝,標示了季節輪迴,作品中,充滿了自然生命的感受。

這種生活的另一個結果,是產生出如史詩一般的手卷與冊頁,尤其是李賢文先生的幾件上山寫生之作。〈合歡道上〉全長643公分、〈百年大雪武嶺行〉長788公分,〈三探九九峰〉則更長達2862公分。他每每將自己畫入這些台灣大山大水風景中,似乎是做為親臨的證據,描繪下最原初的感動,依照他自己的體會:「構圖上的空間壓迫,與寫生中的時間壓迫,雙重壓迫帶來的卻是意想不到的慣性解放。當我們愈是不能深思熟慮仔細安排畫面的邏輯性時,我們就愈接近一個全新的視覺經驗。而這個全新的視覺經驗,往往可以擴大並提升我們既有的感知能力。」

畫室中的安靜與穩定固然可以帶來秩序,但潛藏著另一種「壓迫」:因安逸而耽溺於滿足既有,對這個危險的意識,從某方面來說,其實也是對坐禪成佛妄念的警惕。

五苓山居 日月長

專注於當下的第三個結果,是對於所處土地更深厚的情感。清曠,但是有情的清曠。李賢文先生將他的住所取名為「五苓山居」,名字來自於院子中的五棵苦楝樹。苦楝又名苦苓,是台灣原生樹種。「五苓」和陶淵明的「五柳」或是巧合,但多了許多對這塊土地的感情。另一個例子是李賢文先生七次登玉山,畫下台灣第一高峰的各個面貌。而「要理解玉山,必須從不同的觀點,反覆觀看,並放棄想要『統一』或『拼湊』它的形貌的野心……書畫玉山,重點在精神契入。」換言之,玉山和苦楝樹相同之處在於,要發現它們的美,必須全心接納,把它們當成我們生命與生活的一部分。

古人十年磨一劍,這次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的展出,以及《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一書的出版,是李賢文先生磨練自我十六年的成果。與其說觀其畫令人心情恬適,倒不如說從畫中透出來的生命體悟,讓日日汲汲營營的我們放慢腳步,重新思考生命與藝術的價值。原來,尋道之旅,不假外求,道就在身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