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門診看病的老人家,常發生兩種讓家屬傷腦筋的狀況:一種是不想讓家人陪同看病,另一種是不願意拿柺杖(或助行器)。
有一次我跟一位七十歲,罹患輕度失智症的太太說:「若是記不住,可以把預約單放在家門口背面,讓同住的家人,可以一起提醒你。」
「我不想讓家人知道,來這裡看病,尤其是看你這一科。你看我身體還這麼好,只是記憶力稍差而已呀。」
「若是讓家人幫忙記住,還可以提醒按時服用藥物啊。」
看來這位太太,不想讓家人知道,她罹患初期失智症,是有一定的難言之隱,真是處境可憐,只能盡力協助她,包括介紹社工部門的資源。
老人另一種令人憂心的事情是,明明走路不是很穩,卻不願意拿柺杖輔助,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怕被笑。有一次我跟一位八十歲,罹患腦中風後遺症的老太太說:
「走路時,拿支柺杖比較安全,要不然這個年紀跌倒,可能不容易再站起來了喔。」
「拿柺杖?簡直見笑死了,叫我拿柺杖,乾脆去死掉算了,我又不是跛腳的。」老太太義正辭嚴的表情。
「說一百遍了也買了最輕的柺杖,就是不肯拿。」媳婦小聲在背後說。
遇到以上兩種情況,怎麼辦呢?
面對失智或失能的家人,大概都離不開:關懷語言與親切的陪伴。當您發現老人家,都一個人去醫院時,記得有機會就多陪著去,老人家會銘記在心,對您想幫老人家忙的態度,自然會改變的。
至於不願意拿柺杖的失能老人,一開始可以把自己當成柺杖(助行器),讓老人家使用,久了以後,就可以自己先帶著柺杖,再陪老人家行走,然後再伺機請老人家使用柺杖,這樣老人家就不必一直依賴你(時勢所逼,其實有些老人還頗能接受臨時使用柺杖的)。
畢竟人的心是肉做的,對於老人家「罹病的自尊」以及怕「見笑」的心,要如何讓失智老人與抗拒拿柺杖的失能老人,走出自卑接受協助,只有靠持續關懷的語言與親切的陪伴,才能將生病後被凍結的心,漸漸暖化開來,再度無障礙地享受美好的生命。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