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城市近年來一窩蜂搞路燈美化,街道弄得花枝招展五顏六色,有人讚美這是美化了環境的好事,有人卻覺得俗氣有餘美感不足,把都市之美弄「俗麗」了。
路燈該怎麼樣的造型才美呢?我們去歐洲旅行,看著人家百年古鎮、千年古堡,路燈總是與環境那麼速配,彷彿那燈便是建築物的一部分,有如人臉上的耳朵、眼睛那麼自然。怪的是人家的路燈造型常常幾十年不變,壞了換新的也是「換新如舊」,而我們的路燈變化不停,始終變不出耐看而又好看的一型。
製造路燈的人如果找不到設計靈感,何不走出辦公室,向大自然這位偉大老師俯首一學?瞧!屋簷下這兒,不就是一盞最美的燈?
一個不起眼小花盆,神奇的在某些時空因緣之下冒出了如此一盞燈,斗笠般的燈罩,從尖頂到下緣呈現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黃金比例;燈罩下的燈柱腰圍粗細正好符合這個罩子應有的尺寸,多了嫌肥、少了嫌瘦,而一整座燈色調之美令人讚歎,體形上完全不使用銳角、直線,而是瀟灑流暢的「手繪」線條。
三角頂罩之頂線條是美美的鈍狀,燈桿線條是略略的弧線,是啊!一位高明的畫家,要的是一種手感,如果拿了尺、圓規、三角板、量角器,那還畫什麼畫啊?
聰明的設計師或許直接把這花盆裡的燈拿進電腦,放大若干倍,三分鐘便可完成教人為之驚艷的新設計。可惜的是肯彎下腰,真心向泥土學習,向大自然學習的人不多,不信上一趟街,看看他們把路燈設計成什麼樣子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