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多少人不斷追尋叩問。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這是唐朝趙州從諗禪師的公案詩。過去的禪師們,一生精力都用在深思生死大事: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生命意義?趙州禪師行腳多年,終於明白生命的覺悟在方寸之間,不需外求。不明白的一切,要自己弄清楚明了,凡事一肩承擔,才能開展自性菩提!
日前有因緣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參訪學習。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多元種族的國家,因此居民也具多重世界、文化觀。人與人間的相處,也學習接納彼此間的差異,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包容,以成就國家民族的融合。
尤其是馬來西亞,人民的性格和當地的飲食相同,辛辣重且多姿多采,秉性熱情善良,言行積極坦率,因歷史上曾爆發種族衝突,因此政府在推廣諸多制度上,在在強調種族間彼此需要多一分包容、尊重,以利國家整體融合,能夠更現代化、更進步。
星雲大師曾說,「佛法並非一定要在經本裡或藏經樓上,若能處處用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間,無一不是佛法。」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之所以要在閒暇之餘外出旅行、參學,主要是為了擴大自我心胸,拓寬個人視野,以增長生命厚度韌性,更加認識自己。(金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