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史蹟之旅》 旗後砲台 中西合璧

史 庵 |2006.10.22
561觀看次
字級

有一二七年歷史的「旗後砲台」座落在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上,「砲台」的建築,是清朝末期為鞏固海防所用。中國遠在宋朝時,就已經開始使用火砲,到鴉片戰爭之前,台灣的砲台仍使用自鑄的中式砲,尚未引進近代西洋式設計之砲台,至清光緒元年落成的台南安平「億載金城」,為台灣首座西洋式砲台。

高雄的旗後砲台可能是第一座融合了中國與西洋形式的砲台,換言之,它是一座中國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台。

建造旗後砲台的材料來源,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按當時台灣的燒磚技術尚未發達,大部分的公共建築,都是從漳泉廈門一帶訂購,所用紅磚係運自廈門,在推測之下,旗後砲台所採用的磚塊,亦可能是來自廈門。另外,外垣所用之鐵水泥(塞門德土),可能是清末聘外籍技師建造砲台時,有些特殊材料或設備,也購自西洋,所以,推測從廈門運來的鐵水泥(塞門德土),是從歐洲購入。其他材料,如木樑柱、石灰,可能來自福建或打狗當地所產。

建造砲台之施工過程,是很辛苦的工作,首先為便利材料輸運,必須興築碼頭至旗後山之運輸道路,由於旗後山西側臨海的一面,盡是珊瑚礁岸,且懸崖陡峭險峻,因此,登山的通路,乃選擇在東麓。從廈門渡海運來的紅磚及花崗石,在碼頭卸下船後,再用人工、獸力搬運上山。

興築旗後砲台所用的工匠,可能有僱自泉州者,因其磚工極為考究,有磚刻及平砌、斗砌、花砌等三種砌築技法。這群磚匠推測應是一群擅長藝術表現的匠師,除在入口大門兩旁牆上,可以發現砌出雙「囍」(以示國泰、民安的雙喜局面)的磚飾外,在內部中央穿廊的兩側,也有數種頗富變化的花式砌法,階梯更是砌成別緻的圖案。

中法戰爭時,旗後砲台因事前已有準備,當法艦逼近旗後海面時,卻無激烈戰鬥發生。戰後,旗後砲台曾有一次修建及更新備砲。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劉銘傳鑑於過去防務之疏漏,認為籌防實為要務,於是,向英商怡和洋行議購新式阿姆斯壯後膛鋼砲,從此,旗後砲台獲得四尊新式大砲,防備更為堅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