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林美容教授相識將近三十年。她出身南投,是知名的文化人類學家,長期推動台灣文史與宗教研究;我來自高雄,專長中文學門,長期投入民俗藝術的研究與維護。我們交會的場合,或研討會或宗教經典的校釋……,最近一次,則是化理念為行動,挺身搶救瀕臨拆廟——土城.齋教先天派「普安堂」的系列活動。
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九九七年《彰化縣曲館與武館》上下兩冊的出版,她主編的這套書共二十八章約一百萬字,書型菊八開,由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是學術界的焦點,更為區域研究提供路向。
其實,有關台灣區域研究,基金會創辦人許常惠教授曾開風氣之先,在彰化推動一系列工作,例如:鹿港「國際南管音樂會議」(一九八一)、「彰化縣民俗曲藝田野調查」(一九八四)、「南管音樂曲譜蒐集與整理」(一九八四~一九八七)、「彰化南北管音樂戲曲館硬體之規畫」(一九八六)、「彰化縣古蹟簡介之編輯」(一九八七)、「彰化縣音樂發展史的調查研究」(一九九四)……,多年下來,累積相當厚實的資源。但較之於美容主持的區域專題調查與繳交的成績,我認為她的表現是亮麗的,而且提供一個範例。
曲館是村庄居民業餘學習傳統曲藝(如:南管、北管、九甲、歌仔、布袋戲)的場所;武館則指學習傳統武術(如:太祖拳、白鶴拳)的地方。兩者均屬村庄的子弟組織,成員以男性為主,在民間的迎神賽會與婚喪喜慶都可看到它們的身影,彰化縣的曲館與武館在中部四縣市首屈一指。美容曾指出它們在社會史上的意義是:一、可做為探討村庄史的基石;二、透過師承與派別、組織與活動,可以了解村際關係與互動模式;三、藉著民俗曲藝活動,可以探討族群文化特色以及族群關係的歷史。
這項調查計畫工程浩大,期程超過六年之久,調查人員三十八位,投入物力也頗為可觀。
值得一提的是,該計畫所有調查人員必須參加講習會與半天的田野實習,這是美容的一貫作風:嚴謹、實際,遵循學術原則。總共調查了一八六個曲館、一九一個武館。參與這項文化工程彷彿經歷一次學術洗禮,因此誕生了多位專家學者,例如:陳龍廷、謝宗榮、李秀娥……等。
美容主其事,但她視之為團隊的調查研究成果,也是學術團隊與彰化人共同書寫的地方社會之文化史紀錄。其學術胸襟於此可見。
二○○七年,我們啟動彰化學,擘畫彰化學叢書,康原與我拜會在地企業家,尋求奧援,由於因緣俱足,預計五年六十冊。並揭示:「往昔,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作為努力的目標。我們成立編輯委員會,同時展開邀稿。我本能想到美容主編的這套書。自出版以來一直成為圖書館的典藏本,但坊間未見流通,相當可惜。與她多次電話聯絡、當面說明後,她雖然同意,但瑣事纏身,無法積極參與。「沒關係,我會投入心神,幫忙處理。」我回應說,於是邀請博士生李建德來幫忙,他是位授符錄的道士,深諳台語以及曲館、武館的語彙,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精校,以保存文獻資料的原始風貌。
原書分上下兩大冊,改為三十二開五本,成為叢書中的「套書」,包括:一、彰化與鹿港篇;二、北彰化濱海篇(伸港、線西、和美、福興、秀水);三、北彰化臨山篇(花壇、大村、芬園、埔鹽、溪湖);四、南彰化濱海篇(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頭、溪州、田尾);五、南彰化臨山篇(田中、北斗、員林、埔心、永靖、社頭、二水)。原書附錄圖像一二六張,新版增加二百多張,隨文配圖。
日治時代,日本專家學者投入台灣族群、文化、民俗、語言與宗教的踏查與田調工作,成果斐然,而美容另闢蹊徑,開出區域專題普查研究,挖掘族群人文底蘊,見證彰化的文化風華,為文獻平添幾分光彩,毋寧也立下田野調查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