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舉辦「人才培育白皮書」大學教育組公聽會,會中有教授說台灣應開大門延攬國際人才,每次一聽到說台灣找不到人才,需要開放外籍人才時,筆者很好奇,所謂人才的定義是甚麼?這個社會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
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至少約十萬個人,碩博士三萬人以上,這些人讀書至少十六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如果培養出來的人不符合社會需求,這個教育制度是否該檢討?
現在要培養一個孩子讀大學不容易,以我的孩子讀私立大學為例,合計四年約一百萬元以上。讀研究所以上,花費更多,結果花這麼多錢栽培出來的年輕人,只能宅在家,或準備公職,或當派遣人員,從事責任制工作,低薪又沒保障,現在又有一個流浪博士新名稱
偏偏業界說找不到適合人才,傳產沒年輕人願意投入,而這個年齡正是生產力的黃金年齡,卻一直在浪費青春。
兒子同學讀技術學院,學校鼓勵學生考後段國立大學,結果造就了很多人重考大學。
政府有用心思考過嗎?大學為甚麼不能夠栽培為社會所能用的人才呢?
林沐雨(高市/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