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頃流木〉/ 李賢文/2009年/34 x 70公分
李賢文與我相知十餘年,經常一同上山下海寫生,談文論藝,對我的人生和藝術生命啟發甚多。他早期創辦《雄獅美術》雜誌,出版許多重要的藝術圖書,舉辦雄獅美術新人獎,是台灣資深的文化人。近日他將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舉行首次水墨個展,展出十六年來水墨畫創作,並出版《人間清曠》,記錄鄉居歲月的生活體驗、筆墨寫生心得,以及清曠生命的分享與反省。
近年來,李賢文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水墨寫生跟書畫創作,除了七次登上台灣最高峰玉山,完成〈群玉山頭〉多幅作品,更經常到東部都蘭山、蘭嶼、綠島寫生。二○○五年台東縣政府辦理都蘭山藝術節,搭船前往綠島寫生巧遇颱風,賞鯨船在十多尺高的浪濤中行駛,李賢文暈得很嚴重,但在綠島上岸後,他又活躍起來,開始尋找新的景點,拿著畫筆四處探索綠島的奧祕。
二○一○年為綠島人權藝術季,再度親臨人權之島,感受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人權自由受侵害的可怕,他完成〈黑與白〉的系列創作。李賢文說:「〈黑與白〉在綠島是歷史悲劇的宿命色彩,然而透過苦難之後的反省與理解,將重新賦予綠島更具重生歷史意義的生命顏色。」他用筆墨書寫綠島,描繪礁岩山石之美,台灣天地山海的樸拙底蘊,但也反映出綠島存在的歷史滄桑,讓我們反省。
李賢文不唱高調愛台灣,他總是以行動去實踐人道關懷。四年前,八八風災重創台東,大武嘉蘭村許多家庭受創,知道災情後,他馬上打電話聯絡筆者,希望到災區看看。當他面對傾倒的房子,面目全非的家園,山上流下的漂流木,他不但透過台灣家扶基金會給予經濟的支援,而且建議我辦一個藝術展。他也創作了〈萬頃流木〉、〈天佑都蘭鼻〉等作品,為天地無常、人間有情,留下紀錄。我們曾多次登臨中央山脈,在一千多公尺的大武山上寫台灣油杉;在利嘉林道的深山裡探訪被剖肚的千年牛樟;也登上東海岸山脈的六十石山、都蘭山,鳥瞰太平洋海灣與花東縱谷美景。
不管到哪裡,李賢文總是最早起來和太陽約會的人,他背著畫袋寫生,陶醉在山海中。
他每天用一種興奮又淡定的心情看世界。每到現場,他總是先欣賞美景,再拿出筆墨,一邊磨墨一邊觀察山石地勢的變化。正如王羲之所言:「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他不著眼一山一石的輪廓,而是眼前山水的整體觀照,線條與造型連接的組合。他捕捉光彩的變化和筆墨色彩的節奏感,但更重要的是找回個人純真原初的心靈,更貼近真實的本來面貌。在大自然與人之間找到連接線。在筆墨中,展現了個人的情志,抒發了感情,安頓了自己的生命。
繪畫既是物情物性的描寫,也是生命內涵的展現。當李賢文走過大陸五嶽、西藏佛教聖地、印度喜馬拉雅山,重新回到台灣,才發現心中的聖山其實離我們不遠。只要不假外求,跳脫名利的束縛,投入大自然,便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李發行人是一位仁人君子,虛懷若谷,面對歷史,走入傳統,注入生機。相信未來必能為台灣美術創作出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