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教育局要求校長到課堂觀課,引發部分教師反彈,認為被找碴。對此,全國校長協會代表昨天在一項會議強調,校長觀課和走察,已經行之多年,只是過去沒有「明文化」,透過「教學視導」的方式,和老師一起討論教學策略,對十二年國教更有幫助。
筆者認為這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校長走進教室,實際了解教師上課狀況和師生互動,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可以落實教學正常化。
其實這種做法,在花蓮瑞穗鄉的瑞美國小,早已實施多年了,並成為該校的優良傳統,如果各級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都能夠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它,校長在不影響教學、不干擾師生和尊重老師自主,且以互敬和互信的氛圍下實施,應該就不會產生抗拒心理。
「校長觀課」並不是新思維或新做法,差別在於巡堂是從外面看進教室,而觀課制度則是要校長走進教室,了解師生的上課互動,校長必須在觀查後填寫回饋單,記錄教學優點和改進事項,讓原本靜態的觀察,變得更具動態和立即反應。
校長觀課能從學生的反應或眼神中,看出教師教學優劣和課程內容是否吸引學生,更可觀察出老師適任與否的問題。我們相信一位好教師,應該不會害怕教學過程被觀看,校長若能即時回饋老師教學不足之處,老師從中學習到好的教學方法與優點,對師生都是好的。
站在家長立場,我們希望校長能夠增加觀察能力,客觀評比老師教學表現、班級管理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等,當發現老師有不適任情事時,可以立刻列入觀察輔導對象,可以減少校園不適任教師產生。校長如何讓校園的教育環境安定,使師生安心教與學,該是校長觀課的重要課題。
莫非 (花蓮縣/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