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朱雲鵬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近日一篇報導引述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言及馬總統是bumbler。台灣有的媒體將之翻譯為「笨蛋」,也有很多譯為「笨拙」。一時之間,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新聞節目熱烈討論,在台灣掀起一股批馬風潮;一腔激情的台灣人民更湧入《經濟學人》網站,將此故事吵成和封面故事——法國是歐元區的定時炸彈——討論度不相上下。
事實上,《經濟學人》雜誌已經回函給我國駐英代表,表示「笨蛋」純屬誤譯,英文的「bumbler」其實是指一個人「行事猶豫不定」。第一篇報導將bumbler譯為笨蛋或許是為追求話題性,也或許是英文真的不好,但其他媒體未盡查證把關之職,或見獵心喜,或恐錯失先機,只將原始報導以換句話說的方式複製貼上,可見新聞報導品質堪慮。
仔細看文章內容,通篇對馬並無尖銳批評。在文末,還提到「無跡象顯示馬的作為會改變(或應當改變)」。可見文章並沒有對馬的方向不認同,但對於政府團隊的宣導能力、與民眾的溝通能力,有相當的微詞。如果說這樣一篇文章就對馬政府的政績作「歷史定論」,未免太超過了。
再者,文中引用資料有誤。文章中提到台灣平均年薪為一萬五千美元。這顯然是引用工業與服務業「經常性薪資」的資料,但實際上依照國人計薪習慣,一定還需要加計年終獎金、全勤獎金…等收入,才準確,也就是要以「平均薪資」,而非以「經常性薪資」為準。如此,則正確的數字是一萬七千美元。
在貧窮率方面的說法更離譜。政府為了讓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可以符合補助,主動把「貧窮線」往上調整,如此政策的嘉惠可及於準低收入家庭。這本來應當可以說是德政,但是到了《經濟學人》的文章裡,變成是台灣日趨貧窮的證據,實在離譜。
其實,《經濟學人》周刊出問題之處太多了,而且它的立場經常相當保守。以伊拉克戰爭為例,當年《經濟學人》就是大力支持小布希出兵伊拉克,以免海珊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也就是核子彈。美國攻占伊拉克後證明,完全沒有找到任何伊拉克發展核子彈的證據;但是戰爭已經結束,美國和其他西方占領國已經取得伊拉克石油的控制權。《經濟學人》何時因此而向讀者道歉過?海珊當然有他的殘暴面,但美國入侵伊拉克一戰中,死傷的平民是無辜的,《經濟學人》是否應當表示哀悼?
回到本篇報導所觸發的議題。雖然「笨蛋或笨拙說」是翻譯謬誤,批馬的熱潮還是一個很大的警訊。我們建議未來政府施政要考慮三點:其一,確定政策能達到預定的效果才宣布實施。其二、政策的執行應當循序漸進,不要激躁;歷史告訴我們,激進的改革通常都會失敗。其三、在做的過程中,多聽各方意見,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