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弱勢老人改善居家 終於能好好睡覺

李祖翔 |2012.11.17
1454觀看次
字級
獨居長輩家中簡陋。圖/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永慶房屋、記者李祖翔

「台東縣太麻里的李伯伯,七十五歲,有一養子,妻子已往生,目前獨居。為低收入戶二款,種玉荷包為生,每個月一萬一的生活補助都用在農銷的不足。由於住宅為國有土地,無法取得縣府中低收入老人住宅修繕補助的資格,長年住在逢雨必漏的房屋,夜晚睡到一半地板就會積水。」參與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人住宅改善計畫的聖母醫院護理主任蕭燕菁,對個案生活狀況瞭若指掌。

她為長輩做房屋修繕評估時,也順帶了解獨居生活情形,「李伯伯兩個孫子暫由鄰居照顧,每月在台中工作的養子會寄兩萬元的照顧費給鄰居,但自從住屋得到改善後,李伯伯就期待養子、孫子都回家住,希望全家能團圓。」住宅改善計畫意外挖掘許多故事。

李伯伯的房子不只漏水,廁所仍是糞坑形式,多年來排水不通,行動及衛生上都有困擾,現在屋頂從竹瓦變成鐵皮,馬桶也改成坐式,上廁所不再擔心會跌倒。他開心地說:「謝謝喔!你們大家好關心我,我過年不會煩惱了。」

蕭燕菁說,李伯伯常叨念:「不知道房子能撐多久。」伯伯本是聖母醫院的照顧個案,得知他申請政府修繕補助不過,就建議改申老盟計畫,自己則當起評估和監督工程角色,「每一個個案我們都得處理二到三個月,由於地處偏鄉,每一趟路程得花一小時,期間跑了不下五、六趟,包括拿水電證明、估價單、和廠商協談、價格討論、工程監督等都必須處理,預算上也是難題,計畫補助最高是十萬元,但同樣的工程,都市是十萬,偏鄉卻要價十五萬,所以還得不斷協調或以專案補齊費用。」

案家的收入與支出多打平,生活困難,尤其當地部落文化強調,婚喪喜慶一定得包紅包,所以手頭拮据,他們常向鄰居借錢,將住屋修到還能住的狀態,但僅僅是還能住而已。

只為讓長輩安心生活

參與老盟計畫並不能只靠憐憫心,蕭燕菁付出生活所有的零碎時間,包括下班、假日,或路過案家附近、順道去探望,修繕時只要資料不全就得去,「一來都同鄉嘛!應該互相幫助,二來是看到長輩終於能放心的神情,覺得辛苦很值得,而且,讓老人家快樂,正是『護理』的意義。」一整年才能評估十三個案家的屋況,其中五個未完成,人力不足讓整個計畫猶如一項大工程。

蕭燕菁笑說,她還是有額外的收穫,像自己的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六和國三,正值容易被外界物質引誘的年紀,但知道媽媽賺錢不易(每一個案評估的車馬費僅僅三千元),還為了弱勢忙碌,孩子變得惜福、容易滿足了。

計畫專員林怡靜也有感觸,表示計畫中的案家一由縣市政府轉介,二由社工在合作的社福團體服務對象中挖掘,像屏東縣一位六十六歲的何伯伯,就是屏東縣慈善團體聯合協會的個案,是經濟貧困的邊緣戶。他的房屋牆壁、屋頂都是由竹子及泥土搭建,每遇颱風或大雨來襲,就會崩壞,浴室沒有水,只能自己燒水擦澡,經評估:房屋主體結構脆弱,無法再承載新屋頂重量,所以建議在住宅旁空地搭建鐵皮屋,「案家多為隔代教養、獨居或與身心障礙子女同住,看了很不忍。」拜訪案家,往往得乘車再爬小山坡,繁複的行動只為了讓長輩安心洗澡、安心睡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