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美國藥品食品管理局核准上市的「基立克」,用來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的病人,使絕大部分病人得以不必接受高危險性的異體造血細胞移植(傳統上俗稱骨髓移植),而能享受與一般人無異的正常生活,是癌症治療上一大突破,也奠定標靶治療的地位,癌症醫療專家期待這種治療模式能將癌症的治療帶到一個,就像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般的夢想境界。
然而絕大部分的標靶藥物並非如「基立克」治療CML的病人這般美好,狡猾的癌細胞似乎法力無邊,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會對該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來保護癌細胞本身免於標靶藥物的攻擊。因此針對轉移性癌症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縱使治療初始疾病能改善或穩定,但在疾病控制一段時間後幾乎都會惡化。
以「艾瑞莎」或「得舒緩」治療具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疾病未惡化的存活時間,中間值約為九至十三個月,即一半的病人服藥治療疾病會超過這段時間後才惡化,而另一半的病人在服藥治療之前就已惡化。
先前提到的案例、黃女士已服用艾瑞莎近兩年,是屬於超過中間值時間才惡化的患者,單國璽樞機主教服用另一同類型標靶藥物「得舒緩」治療肺腺癌,也在超過五年時間才惡化,因此如何破解癌細胞的抗藥性是標靶抗癌治療發展上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由於置入性行銷藉由媒體的宣傳,各類標靶藥物被渲染成如神奇的仙丹,似乎只有好處沒有太多副作用,大家也被洗腦,以為有標靶藥物的治療就是好的,甚至常會有過度的錯誤期待。其實標靶治療並非沒有毒性、副作用,只不過其副作用與傳統的化學治療不同,依藥物種類不同而有不同毒性,甚至有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這是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不能掉以輕心的細節。
病理上診斷雖是同一種癌症,其實病況仍是相當多樣化,罹患同一種癌症的不同病人,各自癌細胞基因的變化迴異,說明不同病人間致癌的個別差異性,也道出依癌細胞標的特性選擇適切標靶治療的重要性。
縱使標靶治療在抗癌治療上仍未能稱得上是萬靈丹,但已是癌症治療上的一支新力的主流模式,分子醫學的躍進及標靶治療的發展,已逐漸使得癌症個別化治療,成為可能的任務。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