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昶綜合外電報導】由大陸浙江杭州市佛教協會、宗教研究會、中外關係史學會合辦「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杭州佛學院召開,來自泰國、日本、馬來西亞等逾百名專家學者與會,發表上百篇論文及專題講演。
在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廣義的吳越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的江、浙、滬,鄰近的淮揚地區、江浙西部的皖南、贛北,福建省等。五代時期,由於北方陷於混亂,各王朝對佛教嚴格限制,佛教宗派大多式微乃至絕傳。反之,南方各國帝王篤信佛教,熱中建寺、造塔、造像、寫經等活動。因此,禪宗在南方傳播開來。
吳越佛教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由中印度經交趾(今越南),沿海路傳至會稽一帶。東晉至隋唐時期,吳越佛教興起,是中國佛教宗派最早形成的地區,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吉藏大師創三論宗,禪宗形成後,還有吳地的牛頭宗、法眼宗等。
吳越佛教文化有幾大特徵—名僧輩出,梵宇林立;佛教與儒、道三教融合,大慧宗杲、藕益,近代的印光法師等皆主張三教合一;禪教淨合流與淨土信仰的流行,念佛社在士大夫階層以及民間流行,呈現民俗佛教,盛行觀音信仰以及居士佛教。
另外,佛學典籍著述及流布,如南朝梁天監年間由慧皎大師撰《高僧傳》,開啟佛教僧人總傳體之先河。天台宗始祖智顗大師的《法華經玄義》、《法華文句》及《摩訶止觀》,隋高僧吉藏大師著《三論玄義》,五代浙籍禪師大川普濟撰寫《五燈會元》,五代延壽大師《宗鏡錄》、北宋大慧宗杲大師的《正法眼藏》等。
吳越佛教文化交流十分頻繁,隋唐時期佛教由此東傳朝鮮、日本,是日本佛教禪宗、天台宗、淨土宗的祖庭。宋元以後,與東亞的佛教文化的交流,代代相傳,至今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