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揭發台北市某國中兩位老師,涉嫌護航自己孩子考試成績打高分,搭免試入學便車進北一女。
教育單位應修法,不宜讓教師任教於自己子女就讀的班級或所就讀的年級。
而免試入學或推甄採計在校成績,在漢民族傳統講人情重關係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影響下,良法美意橘化為枳,完全走樣。
以聯考成績決定升學比序,同學還是共同面對挑戰的朋友,但改成以在校成績決定升學比序後,使同窗都成了潛在假想對手。過去聯考時代壓力集中一次,改以在校成績作為依據,卻使升學壓力,蔓延到每次小考,甚至各類團康課外活動。
教改做法執行面一旦與升學競爭掛勾就完全變質, 使每個學子得視同學為潛在假想敵,使他們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成長歲月完全變調,從小就得精於算計玩起大人世界爾虞我詐的生存競爭遊戲。
學者想出的教改規則變變變,但升學競爭卻改頭換面繼續存在,過去學生當幹部是服務同學,利用課餘時間擔任義工是累積人生閱歷,參加校際比賽是為學校爭光,一旦與升學競爭掛鉤,這些全都變質為現實主義唯利是圖,蘊藏為孩子累積免試入學積分的私心,家長也與老師攀關係,甚至不惜砸巨資聘專家幫小孩作品捉刀包裝,免試入學變質為家長間的財力競賽。
但今日的教改制度設計,卻使社會弱勢家庭可能被逼到無路可走永無翻身之日,使下一代只好做壞事發洩對社會不公的憤怒,助長兩極化教育資源分配的社會,又怎能不混亂?
法敏(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