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國修創立的屏風表演班,最近歡慶二十周年團慶,李國修甚至不避諱在屏風二十歲生日時宣讀自己的「墓誌銘」:「這裡躺著一個小老頭,窮其一生,卻未能實踐他成立全職專業劇團,與興建一座專屬表演劇場的理想,如今,屏風的一班戲子伶人依舊為這個夢勇敢邁進。…在墓碑前,不需放上鮮花,小老頭感謝您來看他,並請於離去前,默默地放下一張─屏風表演班(您已經觀賞過)的戲票…。」
聽李國修念墓誌銘,文化人多少心酸多少淚,但淚流無聲,因為政治人物充耳不聞,更視若無睹。
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愈來愈慘澹,最紅的雲門舞集,若沒有政府支持與補助,恐怕也難生存,其他劇團可想而知。屏風表演班還算熱鬧通俗,如果是一些精緻細膩的傳統劇團,早就難以生存。
一方面受到外來文化、快餐文化、網路文化的衝擊,導致劇團經濟拮据、人才老化斷層、表演技巧流失,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現代年輕人心靈淺薄,喜好電動遊戲,讓很多的劇種劇團都將要有墓誌銘了。
藝術從來不是選票的主流,於是成了棄婦,無人聞問,這是最短視、錯誤的想法,社會安定進步的核心其實是藝術,所以政府真該認真耹聽李國修的墓誌銘,進而成為藝術的守謢者,從文化藝術的推廣到願景,及形塑文化藝術的價值理念,都應該由政府來做。
更重要的政府不能停留在「補助」的迷思,文化藝術團體不是用經費豢養的,而是營造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環境,造成喜愛藝術的氛圍,難道我們真做不到嗎?還是沒有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