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預訂在民國一○三年正式上路。教育部公布八所高中職特色課程的方案以及示例,其中師大附中規定,透過特招入學的學生才能上特色課程,免試生只能上一般課程,立刻引發該校將形成「一校兩制」的爭議。倘若我們能汲取歷史的教育,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推動「學科能力分班」,這場爭議很可能是化解「教改」危機的關鍵。這話怎麼說呢?
一九九四年教改的前身,是民國七十九年開始實施的「國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之後,由於國中合格師資大量不足,各國中在升高中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採取能力分班的方式,將學生分成「升學班」和「放牛班」。大部分學校對放牛班學生採取放牛吃草的方式,使這些學生形同被棄的孤兒,得不到教育的愛與關懷,因而自暴自棄,對社會造成莫大的困擾。雖然教育當局三令五申,規定國中必須常態分班,學校方面仍然我行我素。因此教育部推出國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以班級常模固定配額五分制的計分方式,作為升學排序的唯一依據。
常態分班將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聚集於一堂,造成了老師教學的困難。由於老師教學內容趨向於「中庸」,能力較強、成就動機較高的學生下了課之後,只好到補習班「增強實力」,造成補習班生意的蓬勃發展。更糟糕的是:在班級內等第固定配額的限制之下,低成就學生即使成績有進步,他們在班上的排序,依然無法得到等第的進步,成為所謂的「班後段」。由於自願就學必須採取三年成績,有些人乾脆在國二階段就提早放棄學習。本來自願就學方案是希望讓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也能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但是這樣的制度設計,反倒使他們在常態班中,成為忠實的墊底者。
解開這項困局的最好辦法是在常態編班的原則下,推廣「學科能力分班」(是依個別學科,而不是過去整班式的能力分班),例如英、數等課程,應分出若干等級,編訂不同程度的教材,並隨年級增加而增加選修科目,讓能力和學習速度不同的學生,各有適合他們的課程可上,有不同的考卷可考。這樣一來,既可打破「後段班」的標籤,也不會出現被老師視為包袱的「後段班」,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理想。
十二年國教「一校兩制」的爭議爆發出來之後,師大附中立即表示「本校一向重視所有學生受教平等權,我們也反對一校兩制。」未來學校特色課程將列為選修課,所有學生都能按意願與志趣選修特色課程。
一九九四年推動的教改,已經讓台灣的教育品質大幅滑落。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台灣的教育可能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教育部推行十二年國教,讓「兩極」學生同班上課的困境,徹底曝露出來。然而,危機即是轉機。師大附中的作法其實就是「學科能力分班」,完全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希望教育部尊重學校辨學的自主權以及學生按照自己能力和興趣選課的「選擇權」,支持師大附中辦好「特色課程」計畫。如果該次計畫實施成效良好,其他學校也能仿效辦理。台灣的教育便有可能從「常態編班」的困局中出現轉機。
相反的,如果教育部的當權派執迷不悟,只想在入學方式上作文章,堅持要把「常態編班」的桎梏加在中學教育之上,教改派「消滅明星高中」的迷夢即將成真,私立貴族高中必將取而代之。這樣的「教改」,必將毀掉台灣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