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日前透露,要買美國兩艘艦齡約二十七年的退役派里級巡防艦,我國海軍淪為收破爛的資源回收中心。
若與日前外電報導,南韓將出售自製戰艦給以色列,並獲得昔日世界海權霸主英國海軍建造大型補給艦的合約對照,令人為我國政府和軍方不長進,吝於扶持本國國防工業感到欷噓。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出版的研究刊物,批評我國海軍艦隊陣容是「浮動博物館」,不啻淪為亞洲的次等海上武力。我方花錢買美軍舊艦,還被如此挖苦嘲諷,令人深感丟臉。
設計建造軍艦過程,是展現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水準、財力與國家意志力的綜合表徵,更需要政府相關部會的長遠整體持續性的政策扶持。
二次大戰結束後,南韓與我國海軍同樣從接收美軍的二手汰除軍艦開始重新建軍。
南韓海軍與當時的我國海軍相比,連人才培訓都得從零開始,我國發展自己的國防工業起步,比南韓早了許多年。我國半個世紀前,甚至還能把火車車廂賣到南韓。
已故南韓軍事強人朴正熙生前統治時期,在四十多年前派遣大批軍人到我國考察取經,仿效我國發展自己的國防工業。
南韓的國防工業發展局,基本上是照抄我國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所設計。
於今一晃四十年過去,南韓把本國設計製造的自走加榴砲、主力戰車與初級訓練機賣給土耳其,噴射教練機賣給東南亞國家;連我國軍也在使用南韓製的卡車。
我國不進則退,令人慨嘆前幾任的政府與軍方主事者缺乏遠見,吝於扶持本國國防工業,迷信外國月亮比較圓,把武器外購當做現成政績,坐視培訓多年的研發技術團隊與產能閒置流失。
誠盼政府和軍方主事者,再不要因循茍且、一錯再錯,國防工業要生根在地化,不僅有助於帶動周邊中下游產業技術升級,創造工作機會,還可減少國家財富外流,削弱國力,促成軍事投資的多重附加效益。
法淨(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