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吳家辦喜事,卻收到立法院長王金平送的輓聯。會發生這種「作業疏失」,其實並不讓人意外。
筆者擔任基層公所行政室主任時,曾一天為鄉民致送十多件中堂、輓聯、紅包和奠金。全鄉人口數不到二萬人,就有這麼驚人的數量,那民代和市縣長就更可觀了。事務行政人員面對這麼龐大的工作量,要忙中不出差錯,實在強人所難。
致送中堂或輓聯還有一個煩惱,一般機關都缺乏毛筆書寫能力的人才,找不到人揮毫時,身為單位主管只好親自操刀,寫出來的字難登大雅之堂,輓聯倒還好,反正要燒掉,沒人注意字體美醜,中堂則是掛在牆上的,字體太醜丟的可是機關首長的臉呀!
所以,能不能不要再致送這些毫無意義、浪費公帑、增添行政人員工作量的中堂或輓聯?
記得貴報讀者投書黃志宏君大作——「不掛輓聯有賴持續宣導」,就提到台灣民間習俗,家屬想讓往生者走得風光一點,會主動要輓聯,愈多愈能凸顯往生者或家屬的身分、地位和人脈。民代為爭取選票,要停止「代掛輓聯」服務,扭轉風氣,恐怕是不容易的事。
但隨著九A立委議題沸沸揚揚,停止用公帑致送中堂或輓聯的陋習,似乎正是最佳時機。
試想全國上下浪費在致送中堂、喜幛和輓聯的人力、時間及金錢,到底有多少?
如果能夠將這些開銷節省下來,可以做更多事,不是很好嗎?也更符合環保的時代意義,何樂而不為呢?
莫非(花蓮縣/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