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寬恕愈多,愛愈多

陳怡安(怡安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2012.11.01
1354觀看次
字級

有個法利賽人邀耶穌到他家吃飯。城裡有個罪人(妓女)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的家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法利賽人心裡嘀咕,這人若是先知,當知摸他的是誰……

「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她的愛多。」……於是對女人說,「妳的罪赦免了,平平安安地回家吧。」

——基督教新約路加七章——

激發過我、感動過我,讓我久久沉湎於斯的故事、人物、文獻等,無不是對生命無條件的尊重、珍惜、接納與永不放棄的大愛。故事像孤星淚、鐘樓怪人、基督教經典中的寓言(Parables);人物如史懷哲、甘地、林肯;文獻若美國獨立宣言、金恩的「我有一個夢」等等。即使蘇東坡曾以「想當然耳」來回應歐陽修的質問:「語出何典?」他以「堯宥之三」來宣揚聖君以寬宥治國的價值。

所舉的這些典故,無不與人的犯錯、犯罪、犯法、人群隔絕、歧視有關。就生命存在的深層面看,人永會遭遇艱難的生命困境(The Predicaments)。比如「應該」做的,沒做;該守的,沒守,而不該做的,卻屢犯不已,守不了戒,不能依規定;犯了規、犯了法、破壞了所在共同體的秩序,自然要受到「罪」的批判,也令自己罪疚難安。如此的生命情境便是隔絕,與自己、與人群、也與生命的本質。

人的自我完成、自我實現的根源,便是自覺的道德的實現。上天根植於每人心靈深處的良知、良識,會不間斷地令自己忠實看見自己當下的真面目,若能躬自厚地反思,則德可守可進,人格可立。守規守紀守法則是人存在於社會團體最起碼的社會責任。因人的存在需要規律與秩序,道德的實踐是嚴謹的自我要求,而守紀守法是個人存在於社會的自我實現。但弔詭的,也是厄逆的生存困境發生在道德主義、在律法主義,把生命窄化於對人的不道德、不守紀的嚴苛批判,忽略了,甚至否定了生命本身的價值,滑落到不自覺的「自以為義」(self-righteousness)的境地裡。於是排他、拒他地隔絕、切割了人與人之間必要的和合、和諧、和好。我們常忘了,隔絕了人、疏離了人,也一樣隔絕了自己、疏離了自己。

犯了罪,不論是哪一種,都得負起犯罪的責任,逃罪永逃不掉良心的批判啊!但生命的價值永大於罪過的沉重。就以《孤星淚》的文學靈魂來看吧,那大盜逃獄後的焦慮、恐懼、飢餓、不知何去何從,雖受到仁慈神父的「反常」接納,竟不改舊習,好吃好睡後,還偷了主教屋裡的銀器。變賣時被捕,押到神父面前對質時,神父半責怪地告訴大盜,「為什麼你沒告訴警察說,銀器是我送給你的?」新的生命契機,也是不可思議的乍現的靈光,捲裹了、翻騰了大盜的內在世界,那久被隔絕、被懼怕、被定罪的舊有。神父的作為不等於說他贊同犯罪的大盜,而是他看到了原宥、寬恕是對生命沒有條件的接納的神奇恩典。寬恕、對罪的赦免,釋放了生命潛藏的大愛,重視自己,看見新生的大希望、大可能,積極正向地創發對人群有益的諸種事功。饒恕愈多,愛愈多!無條件的大愛恩典超越了有條件、有限制的人間律法。

佛家說得好,「人身難得,今已得」,難得已得,意謂著不可把生存輕輕地視為當然,它含蘊了多少對生命真愛的提醒,意含了何等不可放棄的恩慈叮嚀。「不忍人間疾苦」道盡了多麼寬宏的願心。受過無以計量的欺壓、羞侮的印度聖雄甘地,向世人宣倡著:「人最崇高的美德就是寬恕。」耶穌對那女人說:「妳的罪被赦免了,平平安安地回家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