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昨天公布「家長醫療習慣及態度調查報告」,發現家長帶孩子就醫時有「四不一沒有」現象。
兒盟研究發展處組長邱靖惠說,家長不良習慣之一是「一片空白看醫師」,不習慣就醫前先記錄孩子病況;不懂先安撫孩子情緒;不知有兒童專用藥劑。還有家長選擇依症狀看診,不知要看小兒科!醫師建議,十八歲以下,都應先看小兒科。
二、「過度醫療太緊張」,孩子一生病,逾五成家長坦言到大醫院會較安心,逾六成會讓孩子看不同的醫師,且生病一周未好,就急著換醫師,讓孩子無法專心靜養,也浪費醫療資源。
三、「喜歡自己當醫師」,醫療資訊來源前三名分別是網路、報章雜誌及、朋友分享,比例均高於健兒門診或一般門診,逾六成的家長更擅自更改醫囑用藥方式。
四、「吃補當吃藥」,逾七成家長曾讓孩子食用保健食品,四分之一誤認保健食品具有療效。逾四成的孩子也曾因藥品或保健食品好吃而吵著吃,家長應注意藥物過量的可能。
「對流感沒有正確認知」則是兒盟另一擔憂,據調查,僅有百分之十三點八的家長具備流感基本常識,「該不該打流感疫苗」是家長心中最大的疑問,除呼籲政府加強宣導流感和疫苗的知識,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提出五大提醒:健康飲食勤運動、預防流感多了解、正確就醫看兒科、遵從醫囑不著急、小心偏方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