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的記憶

朱佩蘭 |2012.10.29
1246觀看次
字級

颱風天,親戚收到南部家鄉寄來的新鮮龍眼,分了兩串轉送我。已不知有多少年不曾吃龍眼了,看到那一粒粒褐色殼的龍眼,急急摘下一粒,剝開來,把殼內那白色透明的果實塞入口中,轉動三兩下,吐出又黑又亮的果核,讓富彈性的果肉在口中嚼咀。熟悉的龍眼特有的濃郁香甜充滿整個口腔,於是記憶的翅膀突然飛回了遙遠的少女時代。

龍眼,在我家鄉嘉義是十分普及的水果,許多有院子的住家都會種那麼一棵。不但在夏季有串串果實可採收,平時綠蔭乘涼,鳥雀築巢嬉戲。由於果肉甘甜濃郁,小小一粒透明如玻璃珠子,塞入口中吃起來方便,所以特別受到小朋友的喜愛。

此外,大量採收的龍眼肉可以製成桂圓,長期保存,用途廣泛。剩下的龍眼殼和龍眼核也不會浪費,可以作為燃料之用。所以是富於經濟作價的植物。

龍眼在夏天產季裡是大眾化水果,買兩串就夠全家大小分吃了。孩子多的家庭容易分配,吃上幾粒,嘴巴就甜滋滋的,頗有滿足感。

我愛甜食,但因腸胃不佳,龍眼吃不多。然而,我對龍眼有一分特殊的記憶。台灣從二次戰爭結束後的大蕭條慢慢復甦那段艱苦的歲月,連續好幾年的夏季,我家三姐妹都利用暑假期間,天天到專門製作桂圓的廠家做女工,剝取龍眼肉賺工資。

其過程是:首先將帶殼的龍眼略烘乾,使殼變脆。接著拿刀剖開,取出殼內帶核的龍眼,將殼與果二者分開放置。這去殼工作通常都由年長婦女負責。

接下來在寬闊的廠篷內滿滿放置多個「焙灶」──約尺餘高的小炭爐,上面平放一張三、四尺正方木板。木板中央對著爐火多嵌著鐵網,為烘培龍眼之用。每個焙灶四周的矮凳各圍坐著五、六個女工。焙灶當然有炭火在燃燒。

首先取一勺已去殼龍眼,倒在鐵網上攤平受熱,雙手需不時撥動龍眼,使其受熱均勻,然後再逐粒拿起來剝肉。在適當的熱度下,果肉與果核輕易的就分開,不致粘手。果核丟置腳邊的桶內,朵朵果肉則放在自己前面的盒中,慢慢累積。到了傍晚要回家時,果肉就拿到出口處讓老闆秤斤兩,計算工資。

當然手腳敏捷熟練的,賺取的工資就多。但也不過是能購買鉛筆之類的小錢罷了。犧牲暑假,圍坐熱烘烘的爐灶,揮汗做工,不知現代的孩子能否承受?這種傳統的產業恐怕已沒落,由機器取代了吧?

然而,如今回想,在辛苦中卻有成就感。傍晚握著幾個銅板交給母親的感覺,比口中含著甜滋滋的龍眼更甜美。

這次分送龍眼給我的親戚求子,對久違的龍眼也有一段深刻感人的記憶。幼年失恃的她每當思念母親時,就攀爬那棵大龍眼樹。因為留學日本返台執教的父親曾經告訴她,母親在天上。天真的小心靈,以為爬上龍眼樹高處,就可以看到思念的母親。儘管我已是雞皮鶴髮老婦,對如此純真的情境仍忍不住淚水盈眶。

想不到兩串平凡的龍眼,竟勾起了兩段久遠的美好記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