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課業、同儕關係等困擾,董氏基金會今年調查,發現近兩成大學生(約每五名就有一人)有明顯憂鬱情緒。推估五都有超過十八萬名的國、高中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若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很容易產生負向思考模式,因此面對壓力時不能只是壓抑,要了解自己壓力來源及學會應對。
詹佳真說,要訓練自己正向思考,就是遇到挑戰或挫折時,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例如培養正念的語句或是每日睡前,回顧今日發生正面的人、事、物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憂鬱情緒難解,也不要排斥求救,應告訴他人或到精神科就醫。
董氏基金會最近邀請多位名人拍攝微電影,分享自己或是周遭朋友的經驗。藝人六月說,進入演藝圈時,一開始因通告不穩定,曾長期吃泡麵度日,當時憂鬱到吃不下、不想出門。有一次情緒盪到谷底,站在窗邊還出現幻聽「你就跳下去吧」,才趕緊就醫。後來靠著信仰及朋友的傾聽才走出憂鬱。
藝人隋棠也分享她在青少年時期,自己獨自前往波蘭求學,有一次學校要去登山,因沒有家人幫忙準備裝備,凍到雙手像要「截肢」,深刻體會到家人不在身邊的無助,異鄉的孤寂讓她忍不住,在跟媽媽講電話時失控大哭。
名導演王小棣表示 ,快四十歲時曾陷入莫名的低潮,出現睡不著、頻掉髮,覺得自己「可去死一死」,後來才慢慢體會,不同年紀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樣能找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