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中心舉辦英聽測驗,報考人數暴增為七萬五千多人,直追報名大學指考人數。大考中心起初宣稱軟硬體設備,質與量能應付裕如,現在卻發現報考人數太多,無法消化,導致必須分上下午兩場考試。大考中心自行舉辦英聽測驗做法,從工具理性政策執行面和政策規畫面,都有值得商榷之處。
先從政策執行手段觀之,大考中心自己舉行英聽測驗,卻因教室不足,須錯開考試時間,更由電腦隨機分配,若試題內容難度有異,勢將影響考生權益引發爭議。
大學申請入學列入英聽測驗項目,學生與家長被迫跟進買單已屬無奈,若連測驗結果的公平性都成奢望,如何說服學生與家長?
再者,大考中心明知有現成的全民英檢認證機制在,且全民英檢內容涵蓋聽說讀寫,早已行之有年,並建立起一定程度公信力;相較之下,大考中心自行辦理的英聽測驗僅試辦一年,內容更僅有聽力測驗。大考中心何苦大費周章,另行舉辦英聽測驗,徒然增加學生和家長負擔?況且是否所有的專業學門都需要英語聽力,更是一個問題。
從政策規畫面看,大考中心乃依法受託考試專業機構,有準公務機關屬性。若只是為了新闢財源,另行搞出英聽測驗,作為大學甄試入學資格要件,筆者無法苟同。
教育為非營利事業,也是社會正義最後一道防線,若大學入學之競爭篩選機制公平公正付之闕如,將扭曲教育資源分配走向兩極化。
生活費上漲,考生家長要為子女補習費與甄試,準備各種包裝考生的文件表格、報名費傷透腦筋,杏壇淪為市場,多元入學已被譏為金錢掛帥多「元」入學。
郁涵(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