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聽到「生死」兩字,不再像過去傳統社會,聞之有所忌諱,一來社會型態的開放,二來生死教育的養成。
現代人聽到「生死」兩字,不再像過去傳統社會,聞之有所忌諱,一來社會型態的開放,二來生死教育的養成。
佛教本身就是一門生死學,十二緣起講生死相續,生就是死的輪回戲碼。另說「分段生死、變異生死」,前者為三界眾生依有漏的善惡業因、形貌、壽量之差異,所感的生死果報。後者為無漏之法性身,以其悲願力神化無礙,隱顯自在,不可思議。
依世間的生死,是指色身的生滅,而禪宗的生死觀,從觀念、修行上指的卻是自性的不生不滅,生死一如,生,要活得自在,死,要死得灑脫。
觀念
覺知無常,超越生死
以科學角度言,人的色身是由自然界十五種以上的元素組合;以佛法言,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都屬自然界的物象,往生的色身只是回歸自然。
永嘉玄覺禪師覺知無常甚深,初見六祖惠能大師,道了一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就說:「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玄覺即答:「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兩人都立基於佛陀緣起法的真理,才有這般電光石火的問答。
禪宗就是要學人「大死一番而後生」,把參破生死當作一件大事,藉由色身的生死勘破心念的生死,思惟生死的本質是緣起性空,勘破世事如夢,才能克服對生命的恐懼及執著,不為生離死別而悲慟。具有覺知力,超越生死,就能活得充實快樂。
示現
自在灑脫,生死自如
唐代的龐蘊居士,有一天告訴女兒靈照「日正當中,欲坐化之」,女兒觀察時辰回屋後,告知是日蝕,龐蘊不信出去察看,機敏的靈照卻先坐化了,龐蘊只好延後七天入滅。龐婆聽聞後去告知在耕田的兒子,兒子馬上拄著鋤頭立化了。龐婆後來也留下一偈:「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另如普化禪師,平日搖鈴吟偈,一日在街坊喧嚷他要一件法衣,臨濟禪師勘破其意,找人送給他一副棺材。普化高興的扛著棺材要去死,大家好奇聚集圍觀,普化從東西南三門跑了三天都沒死,大家認為他戲弄人,不看熱鬧了。第四天,普化扛著棺木到北門時,見沒幾個人,因緣具足,便示現圓寂。
自如而死的境界,是能夠自主的,要生就生,要死便死,正因為禪者了悟無常,勘破人生,甚至把生死當遊戲,才能示現生死隨緣,自在灑脫的風光。
修行
識得自性,即脫生死
人人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那就是「佛性」,也是我們的真心。自性、真心是我們的本體,修行生死禪觀是妙用。已然見性的人,既得解脫法身香,生死又有何懼?有茶就喝茶,有飯就吃飯,心無掛礙。所以,生死一體,識得自性,即脫生死。
星雲大師說:「禪觀的世界是生死的,也是涅槃的。……死亡朽壞的只是身體,我們的真如自性,法身慧命沒有生死。所以在禪者的境界裏,生命是永恒不死的,永遠在涅槃裡,永遠如如不動。」因此,禪宗認為,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與死是平等一如。
色身沒有永恆,把生死當做自然現象,如流水不歇或花開花謝,生不貪,死不畏,以平等心、平常心看待生死,就能夠泰然自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