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日麗的日子,老媼吳南怡在農忙的午后,接獲兒子車禍亡故的消息,讓本該平淡從容享受晚年生活的她,身不由己地踉蹌了起來。
文/陳莉雯
風和日麗的日子,老媼吳南怡在農忙的午后,接獲兒子車禍亡故的消息,讓本該平淡從容享受晚年生活的她,身不由己地踉蹌了起來。
兒子葬禮後,老媼無奈半推半就接受無血緣關係的孫女東怡。老人不耐,孫女挫敗,喪親之痛莫不在兩人心頭畫下深深的傷口,也因雙方謀合期與療傷期的相疊,使陌生的祖孫關係,更顯齟齬。然而孫女東怡帶來的衝擊,或許可以靠日常生活相處抹平,但無力閱讀兒子遺留的日記與信箋,卻是老媼內心日思夜想、難以釋懷之事。
思子情切,阿嬤決定以七十歲高齡之姿,展開求學之旅。
學習伊始,她透過為外籍新娘所設成人韓文班,認識拼音。之後老師因病停課,阿嬤開始求教於孫女。另外,鄰居越南新娘因語言不通,遭遇婆家苛責,讓這對頗富正義感的祖孫,邀請她為學友。就這麼,在學習及生活的路上,三人開始一路相互扶持。儘管學習之神不太眷顧阿嬤,讓她常考試滿江紅,但阿嬤終究還是得嘗宿願,開始閱讀兒子的過往所寄來信箋。
當信箋拆封後,卻是一張張生活寫真,頓知兒子早已了解老母不識字。
導演陳光喬的《阿嬤的小學堂》透過簡單的情節,流暢的敘事手法,加上南韓鄉間大塊青翠山煙裊繞的山景,從視覺上調和了許多故事中可能具有的衝擊面。而死去的兒子則以插敘的方式,交錯現身在主要故事線中,除解釋了許多因果懸疑,也讓阿嬤和死去的兒子,彷彿有了對話的效果,讓觀眾感傷母子陰陽分隔痛苦之餘,獲得慰藉;在恬淡細緻的友誼童話中,領略人生哲理。
在觀影的當下,我不自覺想起那些通俗戲劇帶領高潮的元素。如一幕東怡將鄰居婆婆惡言信以為真(誤以為阿嬤打算拋棄她),她仍在大雨中送傘,最後與阿嬤相擁而泣的橋段,其實略顯矯情。
整體而言,導演極富邏輯性的敘事,注重細節呈現,讓觀影者對那些矯情的部分得以釋懷。畢竟,我們從這三位年齡世代差距極大,又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因學習、因孤獨或因陪伴所產生的美好情誼,以及人生旅途上相互守護的懸念,在對照現世倉皇失措的人際關係後,得以獲得暫時的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