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授記的五百弟子,身心都歡喜踴躍,頂禮佛陀,懺悔在此之前的長期迷惑,自責自己以小智為恥,故以「衣裡繫珠」的譬喻,對佛陀敘述心中的領解。譬喻如下:
「有一愚夫,一天被請到朋友家中出席酒宴。朋友以山珍海味招待,他終於醉倒在那裡。這時,朋友有緊急公務要到他國,但他醉得酣睡不醒,因此朋友將一顆無價寶珠,放在他衣服裡後就離開了。」
愚夫因醉倒而不知此事,酒醒後離開朋友家。此愚夫天生笨拙,窮得三餐難以糊口,流浪諸國,為了衣食,嘗盡一切辛酸,略得衣食就心滿意足,其境遇可悲。
朋友完成公務後返國,偶然與愚夫重逢,看到他落魄的樣子,就訓誡他說,「怎麼這樣沒志氣,為衣食而忙碌,略有所得就滿足,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曾經因惦念你,而於某年某日,你在我家醉倒不醒時,把無價寶珠放在你的衣服裡,用那顆寶珠可以購買任何物品,連這點都不知道而為生活奔波勞苦,以這樣寒酸的樣子到處流浪,真是愚痴!」
如是,我(五百弟子)等心藏珍貴的佛種,卻毫不知覺,輪迴六道,僅得小乘之悟就滿足,不知「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今日之前的日子,就像那醉倒的愚夫一般。五百弟子對佛陀述說這樣的領解。
「衣裡繫珠」的譬喻:愚人,指聲聞、緣覺;親友,指釋尊;愚夫醉酒,喻無明煩惱;親友的官事,喻菩薩他處的教化;寶珠,象徵一佛乘的法華經;衣裡,指心中的信樂慚愧;繫珠,喻過去世的結緣;不知寶珠,喻退大取小;小分的衣食,指小乘小果;後日再會,指此次出世間;指示寶珠,喻佛陀此次的化導。
蓋往昔佛為菩薩時,教化聲聞弟子,令發一切智心,而今聲聞等忘失過去因緣而不覺知,證得阿羅漢道,即以為是真滅度;今佛陀再現世間,令聲聞等覺醒,指示其所得並非為究竟,而令其歸入一佛乘。佛陀開權顯實以後,五百聲聞弟子已了然真為佛子,因此得佛授記,歡喜無量。
(〈五百弟子受記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