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六尾啦三尾,你共啊九尾,九尾這個三尾算十二。」早期台灣人工飼養虱目魚苗還不發達時,屏東恆春半島居民會在附近潮間帶捕捉野生魚苗,要賣給收購商時,就會一邊算、一邊唱,日子一久就成了當地特殊文化。由於時代變遷,抓魚苗的行業已落沒,但屏東楓港社區發展協會近年來不斷努力,由社區阿公、阿嬤組成民謠隊重新傳唱,保留這項珍貴文化。
還會吟唱〈叫魚栽歌〉的八十歲耆老黃江泉回憶,虱目魚苗相當細小,漁民用容器一舀一舀撈,邊唱歌邊清點盆子裡的魚苗,還能順便將價錢一併計算。而且〈叫魚栽歌〉沒有標準唱法,隨個人即興發揮,多半以三尾為單位計算,數滿一百作記號後再從頭算起,可說是早期先民的智慧結晶。
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祕書黃隆獻說,後來研發出人工孵化虱目魚苗的技術,捕撈魚苗的工作也跟著沒落,〈叫魚栽歌〉也幾乎失傳。直到二○○九年社區發展協會提出「探索楓港調民謠與捕魚苗文化保存計畫」,並錄製當地耆老吟唱的楓港調及〈叫魚栽歌〉,數魚苗時唱的歌曲才再次廣為流傳。
黃隆獻表示,因為〈叫魚栽歌〉節奏輕快,希望能有專業的音樂工作者重新譜曲,創作更多廣為世人接受的版本,如Rap、童謠等,讓早期漁村的生活及先民智慧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