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看電影 《心靈捕手》 後面的推手

文/胡正文 |2012.10.13
2015觀看次
字級

人與人為什麼會相愛?有些愛情如曇花一現;有些愛情仿如生命能量;我們或可紙上談兵加以分析解釋,但卻無法只是紙上談兵,而不從經驗中學習。

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系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隔天被破解後,卻並非出自班上學生,於是他又出了另一道難題,想要找出這個數學天才?誰知旋即被一位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輕鬆的解開這道難題。

劇情描述如何找到這位憤世嫉俗、傲慢自大,又極具潛力的二十歲數學天才威爾的真實內在。他透過與心理老師尚恩的互動,逐漸走出童年受虐陰影,嘗試與他人建構親密及信任的關係中找到自我;但眼尖的觀眾或許會發現,如果沒有另一位同儕推手,顯然也難成就捕手的功勞。

心理學家在一九九四年提出「成人依附理論」,指出成人的浪漫愛為一種依附過程的概念;也就是說相愛之人情感的連結,就和人們在嬰兒階段和雙親建立情感連結是相似的;問題是,大多數抗拒親密關係或不敢承諾愛的成人,不見得有機會明白自己的童年經驗,可能因曾被拋棄或疏離而恐懼親近,因此選擇距離。

編劇與導演巧妙的將威爾、數學教授藍波及心理師尚恩,形成一個鐵三角,再逐漸滲入與史凱蘭的巧遇相戀和分手過程。威爾與史凱蘭的一見鍾情,是全片的重點之一,如果不是因為與史凱蘭面臨的愛情問題,迫使威爾想要分享、詢問、了解與探究,防禦心極重的威爾,恐怕無法快速的與尚恩在一次、兩次晤談,就能由批評、憤怒到後來的真情顯露。

愛情就像大多數社會行為一樣,是一種先前社會經驗的部分再現;威爾在愛情中時而自我封閉,時而自餒而生氣的選擇躲避,正是先前不完美生命經驗的再現。

威爾與聰慧的史凱蘭在相戀中,逐步發現新的「鏡中之我」,所謂「鏡中自我」意即透過他人的評價,形成對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但愛情顯然不是數學,威爾可以輕易解開傅立葉方程式,卻愛得辛苦;但尚恩豈是省油的燈,他不只是諮商威爾的生涯,更關心他的心靈是否自由,是否從束縛中解脫,是否卸下心靈的枷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