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大陸廣東省南漢時期建成的千年西華寺,歷經六年考古發掘、遺址保護,預計今年底完成,並對外開放。根據佛山南海區文體旅遊局文物科規畫,遺址保護工程包括—建碑亭、豎起明代石碑、原址以玻璃保護以利參觀、建展覽廊展示出土文物和歷史故事。另外,西華寺將與吳隱之祠、貪泉等景觀,合併申請省級文保單位。
據史載,五代十國各地割據,廣州為南漢國領土。當時君主劉鋹(九四二至九八○年)曾在廣州大興寺廟,建成南漢二十八寺,西華寺是其中之一。現屬佛山市南海區裡水鎮、坐落在石門山下的西華寺,與白雲區金沙洲石井鎮隔江相望,是廣州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石門返照」的一部分。
為建高鐵 文物出土
二○○六年,為了興建高鐵,卻挖掘出消失多年的西華寺。六年來的考古挖掘,陸續出土自唐代至清末文物,包括陶瓷、古幣、建築構件、祭祀物品等,其中的灰褐陶龍首脊飾似南漢皇帝劉晟墓附近出土的陶龍首;而且在宋、明、清代都有重建的痕跡。考古專家分析出土的柱頂石、獸面紋、蓮花紋與刻有「千秋萬口」、漢字「王」的龍頭瓦當及現存梁架、台階等,判斷該寺規模較大,形制風格、法式特徵、構造特點、材料質地、工藝手法等都屬於官制做法。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古建築研究史專家郭順利表示,隨著南漢時期的地板大面積出土,西華寺的大殿遺址很完整,面積逾百平方公尺,有一條光滑平整的石板橋呈對角線東南走向,四、五塊灰白色的石板從橋頭開始排列,整齊組成約十五公尺長的石板走廊。在已經確定的八個不同時期的遺址地基建築中,最早的是南漢以前的,其餘大多是明代的。二○一○年,在西華寺遺址附近,移址重建的西華寺新殿落成,呈現清光緒年間的原貌。
另外,在第三層結構層的圓形石洞內,發現一塊珍貴的千年殘碑,石碑上「玉清宮使」、「德陵使」兩個頭銜,可推測是南漢時期(西元九五八年)的殘碑碑文,顯示當時的玉清宮使、德陵使(太監龔澄樞)與西華寺有聯繫。
五代官廟 清建新寺
專家在總結三期考古出土的文物、建築形式、風格特徵及構造、構架時,發現建築構建的樣式與廣州的南漢康陵發現的構建一樣,相信西華寺在五代時期就是官寺。西華寺遺址挖掘坑離地面四公尺,石柱、石板路依然可見,上方有保護棚,而新寺就在旁邊,大殿為磚石木混合式結構,面闊三間,硬山頂,明清建築風格。
西華寺遺址地處南海,深受廣府民系文化的建築影響,其建築形式、風格特徵及構造都具有鮮明的珠三角地域特色,雖然經過數次修葺,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平面布局、形制結構、材料、工藝和建築風格,對於研究明清時期佛教寺廟的形制與演變、佛教發展歷史等,都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