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十五歲國中生打球時腳後跟疼痛不堪,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找中醫推拿「喬」骨頭治療,但一直沒好轉,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陳英州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大部分因遺傳導致,患者很年輕就發病,早期發現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
十月十二日是世界關節炎日,今年主題提倡患者要多「活動」。高雄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英州說,打球劇跳彈跳、棒球投手手臂過度運動,都容易得關節炎,但不少患者怕痛不願活動,最後會讓骨頭變形甚至導致終身癱瘓,提醒患者當關節炎獲得控制後,應適量活動,可避免骨頭、肌肉痙攣萎縮。
風濕病基金會理事長蔡嘉哲強調,據統計,造成下肢殘障原因以關節炎高居第一,五年內不治療者有五成無法行走。若已有關節炎症狀,應每三個月定期接受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DAS28),且每天運動三十分鐘,才能避免關節炎持續惡化。
基金會董事長李修身呼籲,預防關節炎及避免惡化最好方法就是運動,尤其「軟Q關節操」,包括向上延伸、手腕關節轉動、兩手坪舉、抬膝向上、雙側彎腰等動作,相當適合保健關節。
陳英州表示,關節炎患者早年僅能靠藥物止痛,或不斷開刀除去關節增生部位,現在醫學進步,一些生物製劑與口服藥物可將免疫疾病控制,減少關節組織增生,也減輕疼痛與變形,患者仍可過正常生活。
台北榮總免疫風濕科醫師蔡長祐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風濕性關節炎則是免疫系統疾病,常被年輕人忽略,也誤以為關節疼痛只能找骨科醫師。其實青壯年出現關節疼痛症狀,應先到免疫風濕科診斷,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關節炎小叮嚀
1.筋骨痠痛,千萬別僅以運動傷害帶過。
2.早上起來腰痠、半夜骨頭痠到痛醒過來
恐是關節炎警訊。
3.早上起來手腳緊緊的、不靈活、舉不起
來,休息過後仍無法改善應就醫。
4.除了抽血檢驗外,應進行超音波檢查。
5.病況控制得宜後,患者應適量活動,增
加筋骨靈活度,避免萎縮癱瘓。
6.積極治療,合理用藥,有效控制病況。
資料來源/
高雄長庚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