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畫家畫佛館 禪藝交融

陳昱臻、林洛瀅、朱惠孝 |2012.10.08
2118觀看次
字級
一期一會—二○一二年佛光緣藝術家聯誼會,藝術家李奇茂(左)贈送水墨畫作〈龍天護佑〉予星雲大師(右)。 圖/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人間社記者 陳昱臻、林洛瀅、朱惠孝大樹報導】「一期一會—二○一二年佛光緣藝術家聯誼會」暨「百畫齊芳—百位畫家畫佛館特展」,六、七兩日於佛陀紀念館舉行,全國藝術界精英及其眷屬近三百人齊聚一堂。李奇茂、梁丹丰、陳銀輝等藝術家一期一會,更為佛教歷史留下「百畫齊芳」的珍貴紀念。

星雲大師以「阿彌陀佛」讚歎藝術家畫佛館的作品,大師表示,「阿彌陀佛」名號有「無量壽、無量光」超越時空之意,如同藝術家大筆一揮,便可傳遞人間的善美,「一張紙可以呈現世界的美好,流傳全世界,收藏千百年,具備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大師亦感謝藝術家以創意捕捉佛館之美,不僅為台灣佛教留下歷史,藝術家精神更將隨佛館長留人間。

知名畫家李奇茂捐贈水墨畫作〈龍天護佑〉予佛館,他有感而發說,一般美術館主要供專業人士鑑賞,但佛光緣美術館讓全世界人欣賞,我以作品能典藏在佛光山為傲。

負有盛名的油畫家陳銀輝推辭了「二○一二台北雙年展」的邀約,特地前來佛館捐贈油畫作品〈佛陀濟世〉,他表示,「作品不能隨便贈送、賣出,但我樂意將作品獻給尊敬的佛陀,讓佛光山典藏。」他以敬佛的理念創作佛像眉眼含笑,令人心生歡喜。

參展作品中,以梁丹丰作品〈慈悲的引領〉最為壯觀,全長七公尺多,內容從禮敬大廳延伸至本館。她談及五十年前首次到佛光山,看見星雲大師建設佛光山的艱難,常感動得淚流不止,爾後只要遭逢創作瓶頸,總想起大師的毅力,勉勵自己繼續畫下去。她說走上佛館的成佛大道,大道如同畫紙在眼前展開,因此決定透過畫作揮灑所有的感情與敬意。

對佛像創作情有獨鍾的倪朝龍,以少見的木刻版畫刻鏤〈千手千眼〉,並以複合媒材呈現富現代感作品。倪朝龍說,曾多次參訪敦煌石窟,蒐集創作題材,以木刻版畫慢慢地一刀一筆刻出〈千手千眼〉,他感動有佛館這麼棒的展覽空間。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表示,「百畫齊芳─百位畫家畫佛館特展」七日起至十一月二十六日在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二展廳展出,未來還將在南京博物院及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而後展開全球巡迴展。

星雲大師:

百千年後 作品成重要遺產

三百多位藝術家及其眷屬七日齊聚佛光山傳燈樓,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接心,暢談佛教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星雲大師表示,「宗教藝術作品因為有信仰支持,信眾視之為聖物,往往可以超越時空,恆久流傳。」「百千年後,子子孫孫在佛館看到你們的作品,因而認識你、感念你,這是意義非凡的遺產。」

「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星雲大師指出,出家人重視威儀與氣質,透過禪定修持,自然顯現清淨莊嚴的慈悲法相。當藝術家以佛像與佛教文物為創作題材時,日日耳聞、目見,都是莊嚴法相與清涼梵音的佛世界,自然也能發掘自心佛性,淨化身心,獲得安詳自在。

藝術家劉文龍請教大師,為何堅持經營佛光緣美術館?星雲大師認為,生命要有所表現,才有意義;而藝術就是文化生命的表現,絕對值得重視;提倡佛教藝術,是弘揚佛法的最好方式。

「我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我所見所聞」,在高雄從事藝術工作的曾梅珍,以讚歎的語氣說。

盛會尾聲,星雲大師為感謝百位藝術家的無私付出,表示歷時十二年編輯的《世界美術圖典》出版後,將致贈給每位藝術家一套以表謝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