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金崙堂口外觀散發出濃濃的排灣族風情(右圖),堂內聖母像還穿戴傳統排灣族服飾(上圖),讓人覺得非常親切。圖/尤聰光
【本報台東訊】天主教花蓮教區台東金崙堂口,建築體內外展現濃濃的在地排灣風情,不僅拉近排灣族教友的心,也因為建築體充滿文化氣息,吸引一般民眾駐足參觀,有人看了之後留言大力稱許,而教友則對教堂的嶄新風貌感到驕傲。
「重新建造教堂,這是上主的旨意。」金崙堂口主席蔡源富說,金崙堂口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由於屋齡老舊,下雨時常滲水,直到六年前印尼籍華僑神父蔡恩忠主持金崙堂口,認為必須重建,花心思研究設計,最後他認為教堂不能侷限傳統西方建築思維,因此,參考在地文化,設計出屬於排灣族特色的教堂。
走進金崙堂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外的山豬獠牙及熊鷹羽翼,大門和外側兩尊雕像,都是在地素人排灣族創作作品,而每一扇玻璃上的圖案,也是結合排灣族傳統生活文化所刻畫,比起一般傳統教堂,多了一份在地文化氣息。
教堂內不論是牆壁的設計,還是傳道檯的擺設,都與排灣族息息相關,其中聖母像也結合在地文化,穿戴排灣族女性傳統服飾,傳道檯旁的領洗池,則特別用排灣族陶甕溢水出來後,成為領洗的池水;而兩旁牆面穿插介紹排灣族的傳統生活器具,寓教於樂。
「我們的教堂很漂亮!」小五的杜小妹妹驕傲地說,她從此上教堂都不害怕,因為現在上教堂,就好像到自己的家一樣,很親切、也很熟悉,每天放學一定都會來教堂嬉戲,碰到外地民眾,也會告訴他們這是排灣族的天主堂。
金崙天主堂重新整建後,呈現道地排灣風情,每天都吸引外地客前來拍照,教堂為此還準備留言簿供遊客寫下參訪心得;有遊客寫下「值得一遊」,也有遊客寫說「這是見過最有特色文化的教堂」,更有遊客直接寫下「讚!讚!讚!」
蔡源富笑說:「遊客大多以為是排灣族博物館。」他很高興有嶄新的教堂,不僅吸引許多遊客認識天主教,更難能可貴的是,教堂注入了在地文化後,讓更多教友找到了信仰上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