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雍正皇帝,推動「耗羨歸公」政策,明定徵收火耗錢糧的數字,並且統一由國家分配,用在國家建設以及增加官吏的收入。這些新增的收入稱為「養廉銀」,讓官員因為薪資待遇提高,而不至於濫用職權貪贓枉法。
「養廉銀」在雍正朝獲得成功,但卻在雍正駕崩之後,因繼位的乾隆皇好大喜功,官員又走上貪腐道路,尤其是權臣和珅所創的「議罪銀」制度,更是讓官員加速腐敗。
乾隆朝固然是大清的盛世,但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敗的轉捩點。嘉慶朝時曾對乾隆朝進行省思,並認為官員中,十有八九皆貪,已經成為動搖國本的問題。
「議罪銀」制度則是動搖國本的重要原因,乾隆皇不想動用國庫的銀兩,但是巡幸江南要用錢,蓋林園要錢,不用國庫就得生個小金庫,於是就命和珅想辦法。
和珅的搞錢方法很簡單,官員總是會犯錯,但這些官員是國家培養的人才,摧毀容易養成難,不如給他們機會,只要他們繳出一定的金額,將來犯錯就可以贖罪,這就是所謂的「議罪銀」。
「議罪銀」制度化以後,果然乾隆皇就此財源滾滾,和珅更是口袋裡麥克麥克,繳給皇帝小金庫的錢,他早就上下其手拿了不少。
而繳了「議罪銀」的官員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到處向百姓壓榨收取不當利益,反正已經繳了議罪銀,就算犯罪,也買了一分保障。
乾隆這麼英明的皇帝怎麼會放任和珅搞出「議罪銀」呢?
其實年過七十的乾隆皇,自認自己有「十全武功」平定大小戰亂,國富民強,所以想要開始享受犒賞自己。他在七十到八十歲的十年之間,國家大事就只有一件事:為皇帝慶生。
內閣學士尹壯圖很清楚議罪銀帶來的危害,不但官員失去官箴,更容易貪汙腐化,於是向乾隆皇進奏摺,要求停止這項做法,而且痛斥各省官員貪汙舞弊。
但乾隆皇認為,自己是個英明的皇帝,可以控制這項制度的弊病,根本聽不進逆耳忠言,致腐敗猶如海嘯,把雍正肅貪的成果消耗殆盡,也讓大清帝國從盛世轉向衰落。
(相關內容在下午三點警廣FM104.9頻道《一點新樂園》節目同步播放,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