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由泰國文化部主辦的「國家文物展」,即日起至十月二十二日在曼谷皇家田廣場旁的逸薩拉尼乍猜國家博物館舉行,展出一百九十件寶貴的國家文物,同時並頒獎給五十九名支持保護國家遺產的傑出貢獻者,這是泰國文化遺產保護日系列活動之一,詩琳通公主也主持開幕儀式。
此次參展的百餘件古老藝術品,來自泰國八座國家博物館,包括佛教文物,刺繡、梭織面料、木雕、金銀首飾、舞蹈服裝、金銀雕刻、織造機械以及宮殿玩偶等,都是獨特的珍貴民族遺產,其中一件約二千三百年的圓底狀陶器,是此次展覽最古老的文物,是泰國班清文化遺存的珍貴藝術品。
佛教藝術發源於西元前六至前五世紀,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之後,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文化融合,不斷演變。一般而言,亞洲的佛教畫像及雕塑十分注重傳統,藉由佛像的身型和手勢、頭髮和服飾、菩提樹與荷花,象徵佛教悠久的文化底蘊。
泰國佛教起源於西元前三世紀左右,當時印度阿育王遣派僧侶到東南亞宣揚佛教,其中一批到達泰國佛統府後,以此為傳教基地。
之後,隨著緬甸孟族王朝擴展版圖,印度商旅將笈多王朝的印度及佛教藝術傳入泰國。自九世紀,泰國不同派別的藝術,受到同樣信奉大乘佛教的高棉王國影響,創作了諸多大乘佛教的菩薩造型。
至十三世紀素可泰王朝,上座部佛教從斯里蘭卡傳入,泰國佛像搭配了幾何和近乎抽象的圖案。在十四至十六世紀的大城王朝,佛像披上華麗服裝並以珠寶裝飾,還出現許多鍍金的雕塑、寺廟,或鑲嵌很多裝飾。
位於曼谷的國家博物館收藏了全國大部分的宗教藝術品,包括法輪、佛像、泥刻《本生經》傳說、佛事祈願牌等,還有泰國佛教徒製作的石器、青銅器、陶器等,書籍或經文的插圖,櫥櫃或薄金屬板的雕刻品。另外,由泰國「藝術保存基金會」負責經營的佛教藝術博物館也珍藏有大量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