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花很多時間與精神抱怨,從重大的全球議題到日常的芝麻小事,無一不是抱怨的話題。抱怨政治人物和足療醫生時都義憤填膺,抱怨戰爭和天氣時同樣不厭其煩,就連電視連續劇裡的某些角色詮釋,也當作是另一半或朋友那樣抱怨不止,卻不知如何有效處理。心理上來講,這些抱怨浪費了我們有限的情感資源。
光是從累積的數量來看,抱怨的行為對心情和心理的影響都相當可觀。無效的抱怨可能侵蝕自尊,導致憂鬱和焦慮,阻礙事業,浪費時間,也可能耗費我們的血汗錢,摧毀婚姻,害孩子誤入歧途,濫用藥物,有些甚至對健康有害,讓人折壽。
多年來,我學會把抱怨看成機會,而非障礙。我鼓勵過數十位患者更有效地做有意義的抱怨,不再只是宣洩怨氣,而是要達到目的。勇於申訴,從而解決問題,讓自己覺得握有主導權、有主見、有效力、機靈應變。這麼做可提升自尊,讓我們更有自信,幫我們抵抗憂鬱,改善關係,穩固夥伴,加深友誼。
抱怨不該只是消極的宣洩不滿,應該是可以大幅改善生活諸多面向的工具。有效抱怨可為社群帶來徹底的改變,讓公共服務變得更好。當我們向公司投訴產品的相關問題,並獲得修復或改善時,其他消費者也會因此受惠。
當七歲的霍妲寫信到路易斯安那州的泰勒博恩區,向克勞戴區長申訴當地遊樂場的設備有哪些危險時,她的行動也讓鄰里的其他孩子跟著受惠,大家因此享有更安全的設備和改善的設施。有效的抱怨可以造福整個鄰里和國家。試想,如果更多人學會有效抱怨重要的事情,那可為世界帶來多少改變。
多數人並不反對讓自己的抱怨變成更有效,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培養這些技巧。我也碰到同樣的問題,但是經過多次嘗試失敗後,逐漸培養出抱怨的技巧。我先從處理生活私事和消費投訴上開始摸索,後來是透過輔導患者來處理他們的情況。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抱怨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