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竹紋理 鮮活佛菩薩形象

郭書宏 |2012.09.17
1087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詩經‧衛風淇奧》有曰:「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中提及:「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宗教上,也常將竹木製作為圖騰崇拜物,以為祭祀的工具。早期曾與父親從事台灣廟宇雕刻的陳春明,創作傳統宗教題材作品卻屢見新意,突破平面材質的限制,創作人物鮮明呈現「人間」個性。

「發現自我,尋找自我,表現自我,是我創作努力的課題之一。」陳春明說,創作不啻是自我實踐的過程,宗教創作主題常取材佛菩薩,或是道教的神祇,並常結合周遭生活的體驗,企圖呈現出內心所嚮往的真、善、美意境,期能帶給觀者「心靈合一」的感受。

善用竹之纖維、紋理等特徵,陳春明發展出「因竹制宜」的獨特雕琢技法,同樣也應用在他的宗教創作,像是在〈我佛慈悲〉、〈觀自在〉中的竹節,成了再自然不過的髮髻與頭飾,搭配鬼斧神工的刻畫,成就了佛、菩薩的莊嚴法相,與作者對萬物敏銳度相呼應,宛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微妙法義。

陳春明的浮雕作品,利用竹莖的厚度刻畫出多層次感,遠近與深淺,有如畫一般的意境,如〈無罣礙〉一作,洋溢笑容的彌勒菩薩維妙維肖,表現與世無爭的自在,而簡潔的衣紋雕工,更象徵「老實修行」的簡單精神;〈禪心〉中參考古籍中證道羅漢的灑脫形象,當中尊者泰然自若倚靠在窗前,笑看人間萬事,而其懸置於窗外的飄逸衣襬天然渾成,更是他選對竹料與題材,相輔相成所產下的結晶。

為展示陳春明逾一甲子的精湛竹雕藝術,歷史博物館即日起至十月十四日止,在館內二樓精品長廊展出「鏤月裁雲—陳春明竹木雕刻藝術展」,陳列約九十件含括宗教、民俗、鄉土、花鳥、山水等題材的竹藝創作,亦呈現陳春明猶如苦行僧般,一心不亂潛修於竹雕領域,雕鑿出心象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