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竹的纖維、紋理等特徵,陳春明發展出「因竹制宜」的獨特雕琢技法,例如〈我佛慈悲〉中的竹節,成了再自然不過的髮髻與頭飾,搭配鬼斧神工的刻畫,成就了菩薩的莊嚴法相。
圖/記者邱麗玥翻拍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竹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向來占有重要地位,觀世音菩薩示現「竹林觀音」形象,更是深植民心,可見「竹」與佛教間的密切關係。而國內素有「老頑童」之稱的雕刻家陳春明,六十餘年來堅持以「竹」為主要創作媒材,鑽研竹木雕刻技巧,雕刻圖案以人物、花果、飛禽與走獸見長,或記錄文人雅聚情狀,並融入禪、佛之音。
紮個馬尾、談吐謙虛而幽默的雕刻家陳春明,自幼耳濡目染竹雕與木雕的傳統技藝法。陳春明說,父親陳正氣為台灣早期四大雕刻家之一,他自父親身上習得技藝,奠定了雕刻功夫的基礎,加上父親首開台灣大量創作竹雕的風氣,為繼承父志,日後他的雕刻重心也以竹雕為主。
順應竹特色
創雕現代感作品
「竹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不應就此埋沒在眾多藝術中。」陳春明說,台灣早期開發年代,像是從唐山渡海來台的雕刻師傅,皆以竹、木為建築的重要雕刻構材,除雕塑宗教神像之外,也用於祭壇的擺設與裝飾,「傳統屋宇的窗櫺、門扇乃至藻井、梁柱間,不難發現優美的竹雕藝術,但隨藝師殞落而逐漸消逝中,這更加深我傳承、發揚竹雕的決心!」
雕刻工藝依施作材質不同,大致可分為:木雕、石雕、陶雕、竹雕、玉雕、銅雕等。其中,竹雕所用刀具與木材雕刻雖有雷同,唯竹與木的材質大不同,竹的纖維堅硬,稍有閃失,難以彌補,這也是竹雕的一大挑戰;但陳春明勤學嘗試,屢敗屢戰,技法日益精湛,終於突破了竹子質材雕工技術的限制,在刀法運用上更為細膩。
不僅於此,陳春明更順應竹子的不同部位,發展「莖雕」與「根雕」兩種技法。在莖雕方面,他突破傳統多取莖節以下六寸及以上一寸的部分,而是取材三至五尺不等的竹子,垂直剖開成對,雕刻山水、書法對聯等,增加作品的寬廣度,代表作品有〈龍鳳呈祥〉、〈四君子〉、〈九鯉化龍〉等成對作品。
根雕系列作品,陳春明則是利用堅實的竹根雕刻,他巧妙利用竹材上的瘤節或捲鬚式的小根等,成為作品人物的造型特徵,像是近年他以《西遊記》主角創作的〈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及〈沙悟淨〉,以及別具禪味的〈自在〉一作,都是取材孟宗竹的竹根雕琢而成;為了趕上時代的腳步,他也創作如〈E‧T重現〉、〈女人的臉〉等現代感十足的作品。
終日勤耕耘
多次獲獎受肯定
以肩膀抵住雕刻刀,運用全身的力量,一刀一鑿刻出維妙維肖造型,陳春明終日在熟悉的竹片上,雕出一幅幅寫實的山水、花鳥,也有寫意的達摩、敦煌飛天等。
一九七九年,史博館首度邀請陳春明參展,受各界肯定,而後他也曾獲頒國家文藝獎、中興文藝獎等殊榮,歷年來已舉辦四十幾次個展,並應邀參加國內外聯展百餘次,在藝術的表現上更不斷求變創新。
陳春明說,他從事竹雕生涯轉眼已逾一甲子,面對質地堅硬、竹面狹窄、又易崩裂的特性,在雕刻藝術的表現上,受到相當大的限制,也曾經歷創作瓶頸及經濟壓力的考驗,一度思考是否放棄,幸好有長輩和藝術界朋友及愛好者的支持與鼓勵,才有繼續邁進的動力,「我深信自己仍具創作的爆發力,今後依然會一直雕刻竹子下去,直到雙手不能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