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綠色隧道 圖/余曉梅
民國五十七年六月,外子的一位女同事結婚,我六歲的女兒當她的花童。她要嫁到南投的中興新村。當時還沒有高速公路,從台北到南投可說路途遙遠。因此新娘及外子都希望我能隨行照顧女兒。
當車子從草屯轉進一條道路兩旁有高大的大王椰樹、盛開的荷花和垂柳時,原本有點暈車的我,頓時精神為之一振。進入中興新村牌樓後,映入眼簾的是如茵的大草坪,開得火紅的鳳凰花。
新郎家門口就是鳳凰行道樹,傍晚我和女兒漫步在落英繽紛的鳳凰花道上,聽蟬兒在樹上盡情的喧鬧。我在女兒撿拾鳳凰花瓣時問她:「我們搬來這裡住好嗎?」。
女兒抬起頭眼睛發亮興奮說:「好啊!」那年代,大多數人都還嚮往到台北都會區工作、定居,我們卻選擇離開,因此有親朋、同事說我們的「頭殼壞去了」,我們卻以為是找到了桃花源。

住進中興新村後才知道,原來中興新村是以英國第一代新市政「花園城市」為設計藍圖,建造成「工作與住家合一」的社區。
除了公園、綠地多,每條道路都有不同的行道樹,且四季各有不同風情;每戶宿舍有寬大的前庭後院,都種植了令人賞心悅目的花草樹木與盆栽。
公共設施更是獨特而先進。如:防火、防空、T型道路(早年村內沒有十字路)、ㄇ型囊底的圓環巷道及污水處理、下水道等。
村內還有小學、中學、圖書館、醫院、銀行、郵局、電信、公路車站、游泳池、高爾夫球場、各球類運動場、電影院等,生活機能一應俱全。
除了原有的省政資料館,各屆省主席、省長任內,又陸續增建了台灣民俗文物館、史蹟源流館、文獻館及雕塑等藝術裝置。
在中興新村居住了四十多年,雖歷經九二一地震,震毀部分辦公廳處及眷舍,但我以為中興新村仍是台灣最適宜人居住的地方。
我常慶幸當年自己的決定,也常自認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因為「福地是給有福的人居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