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陽光海岸
地理上,克羅埃西亞複雜而多變,但是決定其性格的,是沿著亞得里亞海,一千八百公里長的海岸線,以及海岸外的一千多個島嶼。
村鎮景色映民情
海岸幾乎是緊貼著山脈,山脈卻總是這裡那裡,留出一彎一彎的平原,讓人耕種居住。所以,如果開車沿著海岸公路走,時不時就會發現一個村莊、一個市鎮,隱藏在轉角之外。沒轉過那個彎,看不到那個鎮。
村鎮的房舍全是紅色的屋頂,白色的牆;背後是綠色的樹和灰色的高山,前面是蔚藍的大海和金色或白色的海灘──多半是礫石灘,而不是沙灘。幾種單純的顏色,組成個性強烈的圖畫。
山脈雖高而連綿,到山腳卻俐落收住,不拖泥帶水,因此更顯得雄壯。山又全然是巨石構成,若是直達海邊,便是峭壁;若是留出平野,那平野盡是礫石。
沿岸大賺觀光財
這樣的土質如何能耕種?然而這海岸竟盛產葡萄和橄欖。農夫費心費力,把石塊清理出來,堆砌成一道一道平行矮牆,矮種葡萄藤夾種在牆間,防風且防曬。
山坡上牧放著羊,海邊有漁船打魚。但是沿海人的主要行業,是做觀光。每座村鎮都是觀光點,每家都有房間出租;每片海灘連接的海水都可游泳,每個港口都有遊艇。除了幾個比較大的市鎮有一些古蹟,這裡和那裡,有甚麼不同?
我們的導遊卻認為,太小的地方不好玩,太大的地方不方便。「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她就給找了一個小鎮,作為我們的海岸根據地。小鎮名叫Baska Voda,甚麼意思呢?我用Google翻譯,得知是兩種語言的合成,意思是「它水」(Other Water)。
妙極!這是個沒有典故的地方,只是另一個灣、另一片水。無以名之,故稱為「它水」。
羅馬遺風今猶存
克羅埃西亞成為一個國家,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歷史上大多數的時間,它沒能作自己的主人,而必須依恃或屈服在一個又一個強權之下。海岸的這一長條區塊,叫作達瑪西亞Dalmatia,跟義大利的關係最深:先是納入羅馬帝國,後來長期歸屬於義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共和國。它的文化至今充滿義大利風味。
海灘上,密密排列著躺椅和遮陽傘,或鋪著大毛巾。餐廳、酒吧、小賣店夾雜其間。當地中年男女肥胖的比例超高,很像電影裡看到的希臘人或義大利人。
我們到餐廳去吃飯,馬上明白了為什麼。地中海式飲食,披薩、通心粉、海鮮,加上啤酒或葡萄酒,量都很大,東西都很好吃,價格都相對便宜。這樣吃法,到了中年,恐怕很難不胖。
當地居民也像義大利人一樣,說話很大聲,手勢比得很大。我家老爺坐在鎮中央公園椅上,等我去買披薩來當點心(我們若在這住久了大概也會變成這種身材),對街大樹底下納涼的老人覷見他孤家寡人,便晃過來,搭訕著問話。可是兩人語言不通。
好奇搭訕啟因緣
我家老爺依序問他:會講英語嗎?對方搖頭。德語?不會。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不會。俄語?對方眼睛一亮:「會!」但我家老爺說:「我不會。」
我拿了披薩回來,老人走開了。今天的談話真失敗。
「他大概看我一個華人,很好奇。」老爺子對我解釋:「可惜話講不通,不然我就要問他,記不記得一九八八年,有一支台灣來的橄欖球隊,在馬咖斯卡打球。」他說那件事轟動得不得了,「所有的人都來看中國人長甚麼樣子。」他相信年紀大些的本地人應該會記得。
導遊聽到了說,馬咖斯卡(Makarska),往南只幾公里路,「我們開車去,五分鐘就到了。」
一個離奇的故事,從這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