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裡的各式小物,籬笆小木門、裝飾小信箱、歡迎的門牌,都是利用各式木工裁鋸後剩餘木料組合彩繪而成。圖/遠流文化
生活木工,不但需要想像、更需要亂想,悠遊在創造想像中,讓生活跨進了故事之中,這樣的沒有道理與不合邏輯,常常可以為我們規律又理性的生活帶來精采。
生活木工就像拿鍋鏟
生活木工,不應該是一種專業技術,它是一種生活技能,就像拿鍋鏟一樣。有的大男人拿不動鍋鏟,不是因為他不能,只是他不想,不熟練而已。拿鍋鏟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本能,如果他真願意為家人煮一鍋歡愉的晚餐,泡麵、咖哩、冰箱的剩菜丟進熱水裡,就是一鍋豐美的小樽銷魂拉麵。小女人如果真願意為小女兒釘一組桌椅,厚紙板、學校廢桌椅、回收棧板敲敲打打,也是一組媽媽的愛心與期望。
生活木工的課堂不在教室、不在書本,而在五金行或大賣場。想不通的組合方式,逛了一圈五金行或大賣場,會給人很多創造組合的想法;想不通該用什麼工具解決,只要跟五金行老闆比手畫腳或雞同鴨講一會兒,老闆就會像哆啦A夢般的掏出神奇法寶。啊!有這種工具呀!有這種螺絲呀!生活木工的意義在於,其衍生出一連串豐富的生活方式,不只在成品本身。
一種百年的感動
基本上,生活木工是一種組合的幾何過程,簡單的原理卻可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生活需要,如果想玩進階生活木工,可以朝著拆解的方向進行。
拆解的樂趣,是一種獲得資源與再利用的享受,例如木屋拆除後取得的木料、撿拾漂流木送木材行剖切成板材、舊貨二手回收場的舊家具拆解再利用等。
生活木工玩著玩著,就會漸漸厭倦新材平整又潔白的光滑,而進口木材呈現千篇一律的花紋,握在手上總覺得有飄洋過海的隔閡,木材行販售的南方松、花旗松,不外乎就是這些常見的海外樹種,只是用錢買來的一種板材而已。但是,拆解而來的木料卻都是見證台灣在地歷史的原生樹木,它吸納的可能比五十年更長久的日月星晨,像日式木屋拆除的舊木料,幾乎都是台灣檜木與紅檜,即使歷經五十年的光陰變化,剖鋸這些舊木料飄來的香氣,還有白裡透紅的木紋肌膚,真叫人迷戀,握在手上就是一種百年的感動,一種使命感。
自然素材的生活美學
有人覺得木製品比水泥或鐵鋁製品更環保或省錢,其實並不正確,因為木材的耐久與防潮需要作重金屬的防腐處理,一般木頭作防腐處理可以撐二十五至三十年,那要使用多少防腐藥劑啊!防腐材料畢竟不自然且有危害環境之虞,應避免大量使用。
不過,拆屋回收的舊木料、經過海水浸泡的漂流木、整理花園時所切鋸的枝幹,這些回收與自然木料都是最貼近環境的材質,沒有防腐的危害,很適合作為室內家具的材料。
而舊木料特殊香氣是防蛀蟲的關鍵,它曾經被刻鑿釘補的歲月痕跡,併同著細緻又美麗的花紋呈現,會是擁有生命觸感的作品。
漂流木因為樹種不同,呈現的紋理、姿態與利用也不同,它就是不直不平,每一塊漂流木都呈現獨特的風韻,而它特有的粗糙與風化,更讓每一塊漂流木呈現不做作的自然美學。
漂流木的利用需要想像,如何把一種飛龍在天馴化成四平八穩的大器、把相近相似組合而成對稱平衡,是最難的一種美學,那需要自由奔放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