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 1 -- 印度本土佛教露出復興曙光

妙熙專題報導 |2012.09.03
2246觀看次
字級
妙如法師帶領佛光青年,與校長及印度法師們,以誦經方式舉行開營典禮。圖/妙熙

佛教,興起於古印度西元前6世紀,與婆羅門教及印度教並行,到西元7世紀密教興起後逐漸衰微。十三世紀遭受伊斯蘭教摧毀,成為壓垮印度佛教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統計,在人口超過十二億的印度,印度教人口占80.5%,伊斯蘭教約13.4%,佛教僅0.8%,比率相當少。

十九世紀後,受到各國佛教徒的影響,印度本土對佛教開始有了覺醒,現今有幾個佛教團體:保持傳統佛教的東北部山區;釋迦族後代積極復興印度佛教的北部;以及信奉安貝卡博士新興佛教的中南部。

東北部 印度傳統佛教

印度佛教遭到回教徒毀壞時,有一位國王發出公告,誰能拿下一個和尚的頭,就懸賞一百兩黃金。

此舉使得大量僧侶流亡至西藏、緬甸、高棉等地。事實上印度內部仍殘存少許僧侶在奧立沙(Orissa)、比哈(Bihar)、阿薩姆(Assam)、孟加拉(Bengal)以及喜馬拉雅高山區如拉達克(Ladakh)等地。

那時有僧侶為避難,紛紛逃進東北部山區,保留了注重教義與修行的傳統佛教一脈。目前有兩個少數民族──巴如阿(Barua)、查克馬(Chakma),世世代代都是佛教徒,甚至可上溯至佛陀時代,過著原始純樸的生活。

不過,山區地勢封閉,極少人前去,當地人與世隔絕,佛教只侷限在一個區塊中。

北部 釋迦族復興佛教

印度北部包括比哈省(Bihar)、北方省一帶,分布許多釋迦族後代,幾乎都已信仰印度教,如果改信佛教,會受到周圍印度教徒排斥,甚至不允許通婚。

有一群釋迦族在家居士,覺醒到佛教才是他們的根本,由會長Suresh創辦佛教青年組織YBS,積極投入佛教活動,經常邀請各國法師辦佛學講座,通常一次三天巡迴六個村莊。他們發現,日本和尚偏重禪修指導,藏傳法師擅說故事,南韓法師則著重生活修持。

YBS近年來與佛光山合作,除說法外,弘法範圍擴展至村莊辦慈善義診、校園辦三好夏令營,讓不是釋迦族的村民也能參與,範圍更擴大。今年也與佛光青年團印度公益旅行合作一起服務兩所學校。

YBS還協助釋迦族後裔子女,到新德里及菩提伽耶就讀佛光山沙彌學園、女眾佛學院。

印度雖有本國出家法師,但缺乏嚴格訓練,連最基本的教法認知都很薄弱,可說是有名無實。期待幾年後,這些釋迦族後代能肩負起復興印度佛教的重責。

中部以南 新興佛教

另一群相當龐大的佛教勢力,分布在印度中部到南部,這裡的佛教徒都是安貝卡(Bhimrao Ramji Ambedkar, 1891—1956)博士的追隨者。

安貝卡博士是印度的傳奇人物,他出生印度最低階層─賤民,理當沒有機會念書。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發現他的潛力,於是資助他先後至紐約及倫敦攻讀法律及經濟學,取得雙博士學位。

印度獨立,英國撤退後,印度需要一位能草擬憲法的人,於是請受過高等教育的安貝卡回國擔任中央政府首任司法部長。由於他屬下層種姓,在國會中,經常發生送茶水的小弟,寧可送水給旁邊打字的婆羅門種姓,也不願意送水給他的情形。

安貝卡博士一直想打破印度的種姓階級,於是研究各種方式,包括科學、宗教等等,最後覺得佛教提倡人人平等是最好的方式,因而喊出「佛教救印度」。

一九五六年他在印度中部龍城(Nagpur)舉辦第一次大皈依,有二十萬人參與;隔周又舉辦第二次大皈依,有三十萬人參與,都是最低種姓的賤民,一起高喊「皈依佛法僧」。

當他籌畫第三次大皈依時,離奇地被謀殺了,至今真相未解。為教犧牲受到廣大佛教徒崇敬,因此在中南印度,供奉安貝卡博士的肖像,甚至比佛像還要大。

印度東北部佛教屬封閉式,世代相傳。北部釋迦族與外界互動良好,為南北藏傳皆來傳法之地。中部以南的新興佛教,信仰者追隨安貝卡博士,多是想藉由信仰佛教達到種姓平等。

印度本土佛教復興之路已然起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