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庫舉債已經逼近法定上限,往後舉債空間僅剩四千多億元,情況已經嚴重到影響下個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
急於籌錢的財政部,打算回到前政府做法,賣祖產老路,擬對雙北市面積在五百坪以下的國有地標售一事解禁。
高雄市政府和該市選區的藍綠兩黨區域立委也趁機跟進要求修法。筆者愚見以為此舉有待商榷。
各級政府企圖藉由出售公有土地挹注公庫赤字,這種短視作法,並非長久之計。畢竟土地有限,若不尋求其他途徑開闢財源,即使出脫政府名下所有公產,也無法彌補財政缺口。
自今年九月一日起,政府將改以「市價」徵收土地,若各級政府未能持有數量足夠的公有土地,以備不時之需,倘若往後有重大公共建設需求,須辦理徵收土地時,面對動輒天文數字的土地徵收補償金額,不僅無力徵收,更將造成建設停滯。
土地是使用彈性低的公共財,地利應屬全民共享,公有土地與其標售給財團,坐視其養地待價而沽,甚至興建豪宅出售,炒作房價攫取天價暴利,助長貧富差距擴大,還不如正面思考如何活化公有土地利用。
中央與地方政府急於籌錢,不惜飲鴆止渴、竭澤而漁,財政部用了最糟糕的辦法賣國有財產,馬總統或出身金融體系技術官僚的陳揆,對於財政收支短絀一事,應該向國人宣示政策方向,讓國人與部會首長知道大方向和大原則是甚麼,而不是讓這些內閣官員為了爭錢搶破頭。
以多元化、多目標方式對公有閒置土地房產做最有效之利用,譬如改以設定地上權方式取代出售土地,讓政府仍保有土地所有權,而投資人亦能以較低之土地成本取得需用土地,帶動國家整體經濟成長以臻多贏。
德馨(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