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三義訊】苗栗三義今年爭取客委會經費,進行全面性的客家生活環境資源調查,以鄉內逾一百四十座伯公廟為據點,由在地人訪談有關伯公廟及周邊聚落的歷史文化,未來若要施工改善鄉內景觀時,就能根據資料,完整保留在地客家文化特色。
計畫主持人、建築師張仲良表示,這項計畫由在地居民協助,從伯公廟為中心點訪問鄉內耆老,紀錄周邊在地文史產業發展,未來即使請來外地師傅來翻修伯公廟,有了耆老訪談等珍貴史料,翻修時就能保留當地客家建築或周邊環境特色。
負責雙潭村耆老訪談的七十七歲鄉民吳瑞興,雖然在三義土生土長,但他訪談時,仍聽到很多沒聽過的有趣傳說、故事。他說,雙潭村發展的早,早年居民家裡就拜土地公,民國三十年代樟腦產業興盛,連蒸餾樟腦的工廠裡,都會請一尊土地公保佑工作順利。
但隨著樟腦產業沒落,許多土地公沒人再拜,居民就把多尊土地公神像請進同一間廟,鄉內一間伯公廟內有多尊土地公的狀況很常見,最多的一廟有十七尊神像。
吳瑞興訪談的雙潭村水尾伯公祠,捐地建廟的連家子孫,代代流傳伯公保佑家族平安興盛的靈驗傳說,有人在廟後馬路出車禍、車子嚴重毀損,人卻毫髮未傷,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不少居民都會每天來上香、燒金。
三義鄉公所表示,鄉內七個村,估計有超過一百四十座伯公廟,調查以伯公廟為點,擴大到周邊的聚落,最後就能普及到全鄉的環境資源,預計今年十二月可完成報告,建置出具規模的客家環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