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毛姿勢千奇百怪。圖/蘇秀慧助理教授、鄧彥齡非報系
文/蘇秀慧助理教授、鄧彥齡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在宜蘭福山植物園的林子裡,有一群毛茸茸的傢伙,輕功了得,時而行走枝上,時而跳躍林間,個個眼明手快,眨眼間,手上就多了一隻毛毛蟲或偽裝功力極佳的竹節蟲,牠們是森林裡的功夫高手—台灣獼猴。
好口福,不挑嘴
對生活在森林裡的台灣獼猴而言,果實、葉子和枝條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當夏天來臨時,牠們也會趁機大啖蟲蟲大餐,不論是大雨前的白蟻大軍,還是盛夏出產的刺蛾毛毛蟲,都是不容錯過的美食!
在多位靈長類研究者的努力下,目前所知獼猴吃的植物超過三百種,不太挑食,所以我們真的不用太擔心,如果不餵牠們吃水果,獼猴會很可憐,或是會在森林裡餓肚子。牠們可是原本就生活在大自然的野生動物,如果人類不去破壞牠們的環境,就能自在生活其間,並發揮幫植物傳播種子,讓森林生生不息的重要生態角色!
好習慣,不餵食
就在我們這些「靈長類學家」聚精會神地觀察獼猴,試圖藉由一舉一動了解牠們的同時,有些長期與人類互動的猴子也成了「人類學家」!這些猴子「人類學家」經由被人類餵食的過程,學習到:人類等於食物來源;人類聚集處即「餐廳」,而且還是all you can eat,任你吃到飽!不再對人類保持警戒心,看到人類食物就自行取用。
當猴子「人類學家」在搶食時嚇到小朋友或抓傷人,我們開始不喜歡猴子,恨不得跟他們保持距離。偏偏猴子之間的學習能力很好,所以猴子「人類學家」的習性很快在猴群中擴散,當猴子「人類學家」愈來愈多,人們將更困擾,因為沒人會喜歡在野外時,要隨時注意是否有猴子「人類學家」,在旁伺機分享午餐!
野生動物,屬於自然
為了一探「猴生」,我們長期觀察生活在福山的一群獼猴,四到六月是一年一度的嬰猴出生季,一開始要辨識這些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嬰猴,讓我們在夢中都忙著記憶每隻猴子的臉部特徵,但在可以辨認他們之後,就發現每隻獼猴的獨特性:像是位高權重但個性溫和的「老大」、誰都要讓他的「大女孩」、冰山美猴「毛毛嘴」,以及猴見猴愛的「紅臉」,個個性格鮮明,有時候不用看臉,光看身形與動作就知道誰是誰。
經過近兩年密集觀察福山獼猴,依行為表現、豐富的臉上表情,和截然不同的個性,慢慢似乎懂得牠們。雖然無法跟猴群有行為上的互動,卻也能開始解讀獼猴的語言;雖然沒有拉近在空間上的距離,但彷彿可以感受到牠們的喜怒哀樂。
希望大家都能與野生動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餵食,以免把牠們塑造成「人類學家」;也請給野生動物足夠的空間,讓牠們能在自然中不受干擾地生活,繼續扮演各種重要的生態角色,盡情展現活潑美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