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經典名句】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2.08.19
18845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機緣品〉第七

讀懂名句

有一位僧人舉臥輪禪師所作的偈與惠能言:「臥輪我有本事,能夠斷絕心中千百個雜念:面對一切境相內心不起任何波瀾,覺悟的智慧隨之每天增長。」惠能聽了,說道:「這首偈語未能明心見性,若按此修行,將增加束縛。」於是另揭一偈:「惠能我沒什麼本事,也不斷絕千百思想;面對一切境相內心數起波瀾,覺悟的智慧何須增長?」

名句故事

《壇經》中的〈機緣品〉,乃記載著惠能與其他有緣人的相遇、開悟等幾則小故事,一方面述說禪宗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展現佛教在邏輯思維的強調。

在本篇名句中,惠能聽到臥輪禪師所作的偈語,反應極快地批斥反駁,並更上一層樓地在臥輪偈語原型上改寫、超脫。這種禪機悟理,禪宗較其他派別來得擅長。早先於五祖弘忍門下的神秀、惠能對「菩提」自性的描述已是一例,此處「惠能沒伎倆」,又是一次巧妙禪機的展現。

惠能善於言詞思辯,頗具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姿態,他能用簡單的語言清楚地呈現想法,並能提高意境的層次,此在禪宗思想中亦是一絕。

禪宗之所以能於唐代中後期廣為流行,除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師輩出,其語彙、思維簡單化,亦是其能於平民社會中傳布的重要原因。

在本篇名句中,惠能完全沒用到艱澀文字,且沿臥輪偈頌的體制、詞彙,但其氣度、思辯卻大大提升,完全體現出南宗禪對「菩提自性」的理解與掌握。

新說名句

「偈」是佛教講經過程中時常使用的唱頌模式,用類似詩的形式來表達佛教思想,通常每句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或多字不等,一般多以四句為一偈。正因為偈語通常採詩歌押韻的形式,且遣詞用字較為簡單,使得聽眾容易背誦,後來民間說書、戲曲也多仿效,如《西遊記》、《紅樓夢》等小說名著皆可看到。

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僅於宗教思想層面,大眾文化也多受其衝擊。

偈是一例,另講經的方式亦是,當時稱之為「俗講」,後來即演變成說書。在王陽明心學流行時,他到各地講學,也採用類似佛教講經的方式。

此外,尚有日常生活中禪道的普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至今仍保留提倡的花道、茶道等傳統,他們都主張平常心是道,故當技藝專精時,亦可領悟生活禪機。

中國明代末年文化甚為流行的時代,上層社會耽逸於縱情遨遊、紙醉金迷之中,民間歌舞雜耍、妓院酒家也蓬勃發展,鑑於社會風氣的惡化,不少警世文學接踵而起,如《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書。這些書不一而同,多採取佛教笑罵中看人生哲理的方式,如:

陳汝元《金蓮記‧郊遇》中寫道:「堪笑世人懵懂,不識菩提路徑」;或像曹雪芹於《紅樓夢》中所寫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些都是典型的民間傳誦哲理詩謠,將佛教思想深入淺出地傳授給一般大眾。(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