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素以推廣文化、教育為弘法的主要宗旨,開山星雲大師弘法一甲子以來,著作超越千萬冊,發行量遍及全球。大師表示,好的文學作品能超越時空籓籬,引領人心邁入真善美的境界;因此,多年來培養出一批批以文字弘法為職志的弟子。依此為前題,第一屆「人間福報文學獎」在社長永芸法師的推動下,以「讓關懷動起來,把愛傳出去」為徵文主題,吸引眾多關懷人間情義的作者,將人生行旅所見所聞所感的情思,以文學的技巧化成一篇篇優秀的作品,投入此次的比賽。感謝每一位負責初複決審的評審人,雖激烈卻真誠為每篇心中力作的剖析與評比,讓參與者,確切感受一篇文學作品得以出線,獲獎的過程是如此神聖、公正,又了解到「才氣」對創作者的重要。
藉此,擬向這次參賽的極優秀、但未獲獎的作者們邀請,同意將參賽大作提供覺世副刊刊登,讓副刊讀者有因緣得見您的字裡風光與心中寧馨。
主持人永芸法師報告:
《人間福報》在創報滿五周年之際,舉辦首屆「福報文學獎」,是期盼能帶動文藝與佛教文學的發展。由於進入決審的作品落差還滿大的,評審們的評斷標準可放在作品是否彰顯「讓關懷動起來,把愛傳出去」的主題,而既然是文學獎,結構布局與文字張力也是作品能否脫穎出而的關鍵。
東年:我們一開始應針對二個問題探討,一是「讓關懷動起來,把愛傳出去」的主題對評審有無影響?二是自己評判作品的標準為何?對我自己來說,主題對我評斷影響滿大的。此外,我認為最近台灣小說,都在追求偉大的論述,看不見小人物的生活、生命細節,我對作品的評判不搞思想理論,而是尋找生命、情感的波動。
林黛嫚:我在評文學獎時,都十分堅持文學的層次,但看完「福報文學獎」的作品後,我覺得可以用比較中立的觀點評比。這次許多作品都有感人的故事,相較之下文學層次沒那麼高,但若達到「讓關懷動起來,把愛傳出去」的主題功能,我也願意給予肯定。
楊照:主題並沒有對我造成很大的困擾,我認為文學評比還是依照基本的遊戲規則,不好的文學不能進來,但我也尊重主辦單位,選出的作品盡可能不要冒犯到主辦單位的讀者。
◎第一輪投票:每位評審各投三篇,三篇不分名次,結果揭曉:東年選出〈桂花釀〉、〈月夜〉、〈井〉;楊照選出〈如石說法〉、〈紙迷宮〉、〈井〉;林黛嫚選出〈月夜〉、〈紙迷宮〉、〈三月雪之後台北City〉。
東年:〈桂花釀〉、〈月夜〉、〈井〉三篇作品是發生在傳統的家庭與鄉間,緊扣家庭倫理。在中國與台灣,這類優秀的作品,沒有什麼思想的弘揚,而是呈現保留在家庭、鄉、鎮中的一種生活、生命的實踐。我們先從僅獲得一票的作品討論,〈桂花釀〉描寫阿建跟阿澄二個青少年的友情,以及二位祖母在鄰居間的相互競爭比較與分享,但作品陳述方式並不八股。
楊照:在大部分都為現實小說中,〈如石說法〉是唯一一篇寓言小說,它在談佛法跟寓言中沒有太大特色,但在文字使用上比大部份的作品嚴謹,把一個簡單、清晰的東西,乾乾淨淨的呈現。
林黛嫚:〈三月雪之後台北City〉文字、其敘述手法平淡,唯一吸引我的是它把想像和現實結合,透過沒有影子的意念,娓娓道來、平鋪直述,讓我想看它如何呈現大家都能想像得到的結果。
楊照:〈三月雪之後台北City〉讓人覺得有種故事未被說完的感覺,整個作品就是在說「無影人看有影人」,但它用「人的影子被偷賣走」這麼強烈的情節,只為了突顯夫妻的恩愛,但這二個點又不是那麼搭,完成度不佳。且題目給人的文學暗示,和他要傳遞的訊息是有距離的,所以我對它評價不高。
東年:討論獲選二票的作品,〈月夜〉先來。
林黛嫚:〈月夜〉是這次作品中文學性稍微完整的小說,文字表現、採取的素材都還滿成功的,也可以看到一點台灣發展的軌跡。
東年:〈月夜〉、〈井〉二部作品分別呈現出台灣阿公和阿嬤的印象。〈月夜〉中的阿公壽田伯把半夜二點多看作是清晨四點多,出去散步跌了一跤,在地上爬不起來時,開始回憶過往與妻兒的生活細節,這種論述技術是有文學性的,並在回溯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意見,作品還呈現出時間流動的感覺。另外,通常老父親依靠兒子輩的生活,都會被描寫得很悲,但現實生活中應該是悲喜摻半,而這篇小說,帶點喜劇性,文學的鋪陳相當細緻。
楊照:我對〈月夜〉沒什麼壞評價,若我能再選一篇,我就會挑它。但我要說的是〈月夜〉、〈桂花釀〉都是無事小說,沒什麼情節。無事小說最難的是能否讓「無事」滿足小說形式?或是用小說的虛構來彰顯無事。〈月夜〉比〈桂花釀〉更成熟,是最沒有缺點的作品,但也沒有突出的優點。我認為待會兒將討論到的〈井〉,有些片段比〈月夜〉好。雖然東年不喜歡有思想、道理的作品,但我認為〈月夜〉若有更多一點的思想企圖,我會給它更高的評價。
楊照:若拿〈紙迷宮〉跟〈月夜〉對照,〈紙迷宮〉有很多的缺點,許多內容不是那麼可信,尤其是「山豪」那段。但是在它這些缺點中,每當描寫到男孩跟伊布間的關係時,它是會發光的。就是有這些發光的片段,掩飾掉它其它部分的缺點。相對於其它作品,〈紙迷宮〉是會讓我記得最多片段的小說。
林黛嫚:〈紙迷宮〉我也是給予它很高的評價,包括如何去設計這樣的故事,作者花了很多的心思。雖然有很多地方不可信,除了楊照所說的「山豪」一段外,還有最後伊布為何會消失,作者也沒有解釋。我們不是要看原住民小說,但原住民的處境,還是在作品中透過非原住民的敘述呈現出來,這是它的優點。缺點是在處理原住民傳說的虛構部分,作者把它用一種漢人不能理解的神話帶過,若能把中間的連繫加強,就會非常完整。
楊照:我還是認為文學中若有較大的象徵與思想企圖,比較不會那麼乏味。在〈紙迷宮〉中,可以明顯看出,作者把一個個消失掉的原住民作為一種隱喻手法,甚至想述說即使原住民都活著,他們也不再是原本文化底下的原住民了。〈紙迷宮〉在小說的經營上,是比其它小說來得認真、小心。
東年:〈井〉中的母親為家的犧牲是非常傳統的,這種不是慘烈的犧牲而是自願的
犧牲,讀後會讓人覺得很感恩。〈井〉的文學層次高於〈月夜〉,也是因它多了一層隱喻,包括「井」的宿命、局限以及自願犧牲的象徵等。此外,我認為,台灣鄉土文學創作中,如果能夠剔除掉意識型態,就會跑出很好的細節描繪,〈井〉與〈月夜〉即有這種細節性的描述,也因此,我認為在這次的決選作品中,這二篇小說是將文學、生命、生活相結合的代表。
楊照:我也給〈井〉滿高的評價,它在那麼短的篇幅中要描寫一位母親,針對這樣的題材,我重視的是作者選擇什麼片段、為什麼選擇這些片段、對讀者有無說服力?〈井〉的選擇與文學效率很高,能很快讓讀者感覺到作者要呈現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外,就是東年所說母親的那種悠悠犧牲,這樣的題材若不小心處理,會變成大哭大鬧的小說。如作品中陳述女兒發現阿母在嫁給父親之前,曾先結過一次婚,還被前夫打斷過門牙等片段時,反而是非常內斂的下筆。小說中也抒寫很多一般人不太會想到要去寫的細節,這就是一種文學智慧,它也可以讓很多人去思考,為何別人能在同樣字數中,能有效經營更多內容,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林黛嫚:楊照所說的優點,也可以是缺點,我覺得作者太貪心了,〈井〉可以成為一個環保小說,探討環境污染對人生活的影響,再來它有三代的故事,線索不夠集中,較明顯的是寫母親的部分,但又有許多元素來描述女兒的成長,如初潮與母親的重男輕女等部分,稍模糊了主題。
◎三位評審再各提名一篇遺珠進行討論:林黛嫚提〈親愛練習〉、楊照提〈閃電〉、東年提〈阿真〉。
林黛嫚:〈親愛練習〉寫實描述了現代社會遇到的困境,把姊姊沉迷網路、爸爸慣性離家、弟弟是同志等現代生活可能發生的事情集中在一篇,目的是希望展現當人遇到人生的困境時,仍要尋找一條出路。雖然楊照認為〈親愛練習〉沒有出路,但我覺得該篇的敘述者以「仍企盼人生有希望」的意念進行「親愛練習」,就是一種出路,而這個想法在作品中實踐得很不錯。
楊照:第一輪我沒有投〈親愛練習〉的理由,是因為我覺得破碎家庭經驗是和主題有所抵觸。另一方面是文學上的問題,它有兩個不同的第一人稱,一是自己經驗的第一人稱,另一是以「我媽媽」做為人稱,但這部分應該是敘述者沒有親身經歷到的部分,卻將它寫了出來,讓我有所疑惑。
楊照:所有作品中〈閃電〉的前半段,是敘述節奏掌握最好的一篇,方向性清楚,並用非常細膩、緩慢的方式描寫雨夜中,一個人在沒有防備的狀況下,遇到生命的衰落。這種描繪生命一步步流失的經驗,是非常高難度的成就,然而一開始我們三個都沒有投這篇,相信都和它的結尾有關,因為它的結尾不僅和前面的文章不搭,還破壞作者原本苦心經營的東西。
東年:我提名的作品是〈阿真〉,故事很普通,但我認為〈阿真〉比較有趣的是阿真因失戀而變了一個人,這就是貪瞋癡中的「癡」。後來選擇用戲劇進行治療,當中的幽默、喜鬧劇的成分,是可以欣賞的。
◎九篇作品都討論完後,三位評審進行最後投票:結果由〈井〉獲首獎,〈月夜〉、〈紙迷宮〉分獲二、三獎。〈桂花釀〉、〈親愛練習〉、〈阿真〉入選佳作。
欲知得獎名單請點選:第一屆《福報文學獎》─得獎作品